第两百八十七章 烧船杀猫,岂能饶恕!-第2/3页



  好在简单粗暴,也有简单粗暴的效果。

  最后一位醒过来的听了这个问题,再看着三位同伴的尸体,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答道:“我是高丽人!我是高丽人!”

  按照历史上正式的官方说法,确实是叫高丽,李彦习惯于称呼高句丽,是后世的称呼习惯,要和另一个高丽区别开来,否则容易搞混。

  现在关注点倒不是这一字之差上,关键是现在已经没有高丽了,李彦五指微微捏紧:“高丽早被大唐所灭,亡国之奴还敢称高丽人?你是谁?”

  高句丽遗民眼中露出仇恨,却又被恐惧淹没,连连点头:“我是高丽遗民!我是高丽遗民!”

  李彦问:“你叫什么名字?是怎么来到这里的?这把弩是谁给你们的?”

  高句丽遗民的心理防线被攻破,一股脑的招供道:“我没有名字,别人称我为献奴,我和他们都是被卖过来的奴仆,这把弩是赏赐给有功之人的。”

  李彦在他身上捏了捏,继续问道:“你气血充盈,力量不弱,明明是遗民奴隶,却有如此本事,是经过了指导后,在这里整日练劲?”

  献奴实在不明白,照面间被一网打尽叫什么本事,但也正是这种非人般的可怕实力,让他发自身心的畏惧,颤声道:“是的,我们在这里练武,已经好几年了。”

  李彦看向那第一个死去的高句丽遗民:“他刚刚炫耀这把弩器,是不是得了没多久?他是立下了什么功劳,才会获得这样的赏赐?”

  献奴道:“他愿意带着火油,去烧船!”

  火油和石漆一样,都是古人对石油的一种称呼,李彦脸色顿时沉了下来:“火油在什么地方?”

  献奴道:“似乎藏在地窖中,我不知道具体在哪里。”

  李彦问:“指导你们练功的人,是什么样貌?”

  献奴低声道:“也是一位高丽遗民,高矮长相,都很普通。”

  李彦最后问:“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什么?”

  献奴想了想,顿时大惊,露出哀求之色:“饶命!饶命!”

  李彦摇摇头:“你们这些贼人动不动想烧船,已经突破了我的底线,另外再给你一个忠告,高丽亡了就要说大唐话!”

  “咔嚓!”

  献奴的尸体倒下,李彦将神策弩捡起,别在腰间,一路往前院而去。

  一路上,他发现了另一伙突厥人。

  当然,一视同仁之下,还是得称呼突厥遗民,毕竟现在东西突厥都亡了。

  用链子刀割断了几名突厥人的喉咙后,李彦如法炮制,留下了一个最胆怯的,用来询问问题:“准备烧船的火油在哪里?”

  突厥遗民用磕磕绊绊的大唐话道:“就在前院,原本藏在地窖中,昨日刚刚被搬了出来,说是要动手了。”

  李彦又问:“教你们练功的人,是何模样?”

  突厥遗民骄傲的道:“那是一位突厥老者,拥有强大的技艺!”

  李彦扭断了他的脖子:“突厥亡了就要说大唐话。”

  再往前走,他甚至还发现了几位训练有素的昆仑奴。

  自动与夜色融为一体,但呼吸声却掩盖不了。

  这些言语就完全不通,连大唐话都说不出来,李彦出刀如风,毫不停歇,抵达了前院。

  前院往往代表着主人的门面,如宰相的府邸大宅,在前院甚至有举行马球比赛的。

  还要打马球,不光是一片宽阔的地面就行了,还用黄土一寸寸夯实夯平,确保地面平滑后,再用油反复泼在球场上,直至光亮如镜。

  而现在,这里确实有很多油,只不过是用罐子灌好,置于中央。

  人还没到,他的鼻子里,就嗅到石油的古怪味道,神情变得凝重。

  石油的自然现象古人早就了解,记录在《易经》中,在两汉初步运用,到了南北朝,石油已经实际运用于战斗中,比如一百多年前,就有石油相助守城的例子:

  突厥围酒泉,取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愈明,酒泉赖以获济。

  想必突厥人发现攻城器械着火,却无法用水扑灭时,是极为惊恐的,心理崩溃之后,自然嗷嗷的撤退。

  不过在民间方面,即便到了隋唐,石油的作用不大,制成的石烛并不普及,属于地方特产,所以除非当地开采过这玩意,否则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是不了解的,洛阳码头上的吏员显然也不知道此物的厉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