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 汉祚复兴-第2/2页



  利益利益,先利后益。蓟王累次和亲,焉能不知。

  于国有益又力所能及。何乐不为。更何况,蓟王从不与民争利。

  是故“受大者不取小”。

  休沐日批阅,多是十万火急并积累书信。由一众瑞麟阁学事史,依次诵读。蓟王口述,学事史秉笔回复。瑞麟阁女博士、女史,多为顾问应对,从旁答疑。

  书毕,交由瑞麟博士,确认无误。再由蓟王亲笔签署。封函发出。

  凡刘氏宗亲,旧时好友,门籍属吏,皆可向蓟王上疏。便是刀笔小吏,如遇急迫,亦可奉书直谏。可想而知,五日书信挤压,何其多也。

  往来书信,还需抄录归档。凡书写抄录,皆由女学事史掌管。

  “夫君且看。”士贵人似有发现。

  “何人上疏。”刘备笑问。

  “乃王子馆兼太学坛博士双祭酒服虔。”士贵人答曰。

  刘备这便取来一观:“太学生,多‘自耕读’,为‘实习生’。然‘术业有专攻,得道有早晚’,有一二载便学成出仕,然亦有三五载,仍在苦读。‘官’谓学仕官之事,‘学’谓习学六艺,此二者俱是事师。故臣窃以为:三年实习生,可为‘备吏’,称‘学吏’乎?”

  所谓备吏,便是指“后备吏”。

  《三国志·吴书·歩骘传》载,歩骘向孙权上疏:“窃闻诸县并有备吏,吏多民烦,俗以之弊。但小人因缘衔命,不务奉公而作威福,无益视听,更为民害,愚以为可一切罢省。”据此可知,时下县寺中,已有“备吏”存在。

  居延汉简亦载:“二百桼十后备吏骑士胜敞。”据此认为“后备吏”,当为“边塞低级吏员之后备者”。

  换言之,前汉已有备吏。

  “学吏”乃备吏之一种。

  太学生专立名籍。一旦入学,即可除徭役。学成可入仕途。高者以补郡县吏,次为孝弟力田。不一而足。

  服虔上疏,三年实习生,转为学吏。

  须知,学吏亦是吏。即便百石,亦可得民爵。授予良田美宅,坐享蓟国爵民之一切便利。与“实习生”,不可同日而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