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分析-第2/3页



……

给自己放了两天假,顾灿灿开始投入到《驴得水》的电影剪辑中去。

这部片子她脑中有原版的成片,不过原作的表演形式舞台剧的影子过于浓重,包括很多镜头,完全没有展现电影的美感。

而顾灿灿挑选的这一批演员,都是演技优秀的老戏骨,哪怕像戚微、沈禾这样的新人演技不怎么样,在片中也被贡献出了超水平的表演。

顾灿灿有信心她这个版本的《驴得水》比原版的更加好看,更加的扣人心弦。

另一方面,万万没想到彻底的火了。

“我叫王大锤,万万没想到……”

“我想起那天下午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请叫我官人”……

人们突然发现,不管是微博上,还是平时和朋友、同事闲聊,总是能看到或听到这些话。

哪怕是不怎么上网的人,也主动或者被动的知道了有这么一部特别搞笑的小视频,里面的很多话,都成了流行词。

显然,《万万没想到》不仅火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元素。他成功地诠释了一种*丝文化,成功地从线上影响到线下。

这天,顾灿灿收到璀璨视频运营官的报道,《万万没想到》上线两周,累计播放量已经达到三千万!

看到这个数据,顾灿灿觉得自己做了拍摄万万没想的决定,实在是太明智了。

很多人都想一探究竟,很想明白为什么这么一部简陋的网络自制剧可以这么火,火到居然将一个新上线的名不经传的视频网站,生生有了二三线的名气。

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其实有很多的,很多善于思考的人,认真的分析发现万万没想到其实它火的背后是社交网络的推动,其中是折射出的是社交网络的传播逻辑。

顾灿灿看到网上有这么一篇剖析万万没想到为什么这么火的帖子,里面对万万没想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它大致的分了以下几个方面:

《万万没想到》的演员均为没有什么名气的、甚至没有毕业的学生,参与拍摄的演员很多任何表演经历。

但就是这么一帮人,打造一个经典的*丝形象——王大锤。

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本就是*丝,他们表演基本是本色出演。而且,作为普通演员,他们没有太多的顾忌,顾灿灿也没有给这帮人施加任何压力,他们本就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去演的。

前期的创意是顾灿灿,后面叫兽易小星加入,这两人的原创能力非常强。

这样的人,我们称之为段子手。

很奇怪,顾灿灿这种女神向的、平时仙气飘飘的女孩子居然能创作出这么*丝的段子,这也是文章作者一直纳闷的地方。

顾灿灿自超女成名,而叫兽易小星在网络上也有一定知名度。

叫兽先不收,没想到顾灿灿也混段子圈,很多素材都是一些段子改编的。但正是因为这些段子组成的内容,才最符合社交网络传播。

一些只有互联网圈能懂的梗,一些只有八零后、九零后后会笑的点,组合一起,时间不用太长,几分钟就够了。这就是社会化内容,来源于社交网络,输出于社交网络。

如果你是一个深度互联网用户的话,你会发现,当下中国互联网可以用四个词概括:八零后、浮躁、围观、无节操。

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八零后是真正互联网的一代。他们的集体行为,现在也基本代表着互联网的整体行为。所以,如果你的一款产品要想在互联网上有一定市场的话,首先你得读懂八零后,并契合八零后的需求。

浮躁。这个不得不承认,国内的互联网环境确实很浮躁。无论是在微博、还是在论坛或者QQ群,大部分人都是不理性的,或者说不喜欢去思考的。

甚至有时候,140字的微博都不会去看完,只是看到标题就转发、评论。

围观。这个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浮躁,根本原因是中国人喜欢凑热闹的劣根性。无论在线上也好,线下也好。只要有事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围观。

无节操。这是一个新兴词,也是因为八零后兴起的。体现了八零后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一代的开放和自嘲的心态。

以上四点就是当下中国互联网的主要特征。再来看一下《万万没想到》的节目属性:一部网络自制剧,以夸张、幽默的方式描绘了*丝王大锤意想不到的传奇故事。涉及搞笑、穿越、职场等热门元素。剧情内容包罗万象,从当下热门话题到经典历史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