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苦涩的朱棣-第2/3页





  毕竟在目前洪武年间,干实事的大臣还是很多的。

  没能力的,基本上也干不下去。

  要么埋了,要么流放。

  然后这个时候,朱英再次发现了一个时代上的问题。

  断句。

  现在大明可不流行用标点符号什么的。

  所有的文言文,都是一句话下去,让朱英看起来非常的吃力。

  不过他并没有想过去发明标点符号的事情。

  因为有关于标点符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那个年代,就已经发明了,而后才逐渐被废除。

  唐代的陆德明《经典释文》,宋代《尚书表注》,都有标点符号的使用。

  说到底,还是因为朱英没有接受过大明正统的儒家教育,才会如此。

  之所以很少使用标点符号,主要是文言文除了对‘之乎者也’这类的语气助词使用起止文句外。

  在行文的时还讲究骈骊对仗,起承转合,以及平仄韵律等。

  也就是说,大明只要受过正常教育的读书人,就不需要标点来断句,也并不需要另加符号来会意。

  《礼记·学记》中有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

  这就是明确规定,小孩子读书一年以后,就要考校‘离经辨志’的能力。

  所谓‘离经’,就是句读经典的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断句。

  也就是说,目前困扰朱英句读文言文的事情,在如今的大明,是小学一年级就要掌握的基本功。

  毕竟朱英在大明十年,对此多少有一些了解。

  真要是大言不惭的搞发明标点符号这些事情,那简直就是文人之耻,将会受到所有读书人的嘲笑,真就变成一个笑话了。

  “还能怎么办,慢慢学呗。”

  朱英嘟囔一句,然后开始发奋用功起来。

  我改变不了文言文,那就只能改变自己了。

  其实这玩意看多了,慢慢也能接受。要不了多久,形成了阅读习惯,就没啥其他的问题了。

  也就是这个原因,文言文才会被称呼为雅文,将读书人和文盲,彻底的断绝开来,形成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就大明现在,繁体字和简体字,是属于并行的。

  用繁体字的很多,但用简体字,也不是看不懂。

  所以朱英在批阅奏章,写下意见的时候,能够记得繁体字,就写繁体字,不记得干脆直接用简体字代替,这些也不耽误。

  写下的意见当然是用大白话,还好大白话的使用,朱元璋就一直在用,朱英用上去倒也不算尴尬。

  就在朱英批阅某个户部的奏章时,张伯在门口说道:

  “东家,允熥殿下,明月公主,还有宁王殿下来访。”

  朱英闻言,抬头问道:“宁王殿下?”

  张伯解释道:“是十七皇子,去年封宁王,藩地大宁。”

  听到张伯的解释,朱英微微沉吟,就知道是朱权了。

  收拾了一下奏章,随即起身向院内过去。

  院子里,朱允熥和朱明月对这里已然极为熟悉,没有丝毫顾忌,玩耍其秋千来。

  朱权则安静的站在原地等候。

  听到脚步声,朱权下意识的转头看去,正好看到朱英走来。

  下一个刹那,朱权眼眶微张,瞳孔紧缩,连呼吸都屏住了。

  “朱英,见过十七叔。”朱英看着朱权愣神的模样,也不意外,拱手说道。

  旁边朱允熥和朱明月都停了下来,想等着看朱权的笑话。

  毕竟是白天,且朱权年纪不大,视力不错,反应敏捷。

  很快就看出了朱英和大哥朱标的区别。

  朱权并未托大,也拱手道:“长孙殿下。”

  从辈分上说,朱权是长辈,但在皇家,尤其是类似朱英这样的嫡长孙,庶出的辈分,可没有多大用处。

  “十七叔初来乍到,还请去堂屋喝茶。”朱英笑着说道。

  “大哥,那我们呢。”旁边想看朱权笑话的朱允熥没看到,有些不满,听到大哥的交代,随口问道。

  “你们先玩会,我和十七叔先聊会。对了,我那里有些稀罕玩意,我让张伯拿出来,给你们玩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