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七章 泰安宫的经纬度



    帝国,这个词汇是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后,出现的一个词汇,在狭义上讲,形容由皇帝统治的强大国家,在政治意义上讲,帝号也代表一种法统。

    在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后,拥有皇帝这一称号的君主,被视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

    所以在在同一时期内,理论上来讲,泰西文明中,至多只能有一个帝国存在。

    即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者。

    蛮族们的皇帝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东罗马帝国感受到了羞辱,对此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在军事、政治、文化和泰西诸多蛮族建立的国家,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征伐。

    东罗马帝国如何称呼神圣罗马帝国?

    阿勒曼尼亚联合大酋长国。

    也不怪东罗马帝国,瞧不起西边蛮族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叫他们酋长国。

    谁让神圣罗马帝国一共有七个酋长国,也就是著名的七大选帝侯呢?

    一种以七大选帝侯为首,数百个小诸侯国,组成的松散的政治联盟,就如同春秋和战国一样,怎么好意思称帝国呢?

    帝国,是东西方长期以来,最高的国家政治形态。

    皇帝无疑是一言兴邦,一言乱邦的存在,才敢、也才能称之为帝国。

    大明在永乐年间,当之无愧的可以称之为帝国。

    谁把大明从帝国这一秩打落到王朝的呢?

    自然是朱祁镇的兵败如山倒,彻底将大明朝的糜烂,用最猛烈的方式解开,随后的复辟,更是差点把大明带到深渊之中。

    朱祁钰谈到了奥斯曼王国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意义。

    奥斯曼的法提赫,想要把奥斯曼王国变成奥斯曼帝国。

    若非也先冒名顶替的远征军,奥斯曼已经完成了从王国到帝国的蜕变。

    尼古劳兹对大明的心态,有着清楚的认识,他回答埃莱娜的问题说:大明和奥斯曼只会面和心不和。

    在中原王朝的传统观念里,帝王只有一个。

    洪武年间所有军事行动,都是在打掉北元帝号,将其打落到北元汗廷。

    这就是洪武年间军事行动的政治意义。

    “臣明白了。”胡濙领旨,有了最高指示,在和奥斯曼的接触中,礼部就有了分寸和底线。

    胡濙认真梳理了许久脑海里最近关于奥斯曼的资料说道:“奥斯曼王国本身是依托于罗姆苏丹国艰难的生存着,蒙古人处死了罗姆苏丹国的最后一任苏丹,罗姆苏丹国灭亡,蒙古大军东归,奥斯曼趁机独立。”

    “奥斯曼肯定不是突厥人。”

    罗成志没有撒谎,他自己本人的确是安西大都护府的果毅都尉康进德的后人,而且能把祖上的事儿说的很明白。

    但是奥斯曼的主体,并非突厥人。

    和帖木儿王国、白帐汗国、忽鲁谟斯国不同,奥斯曼人并非尽数都是突厥人,甚至主体也非突厥人。

    在和罗马使者尼古劳兹反复沟通之后,确定了奥斯曼的渊源。

    罗姆苏丹国,又一个想要把东罗马拱掉,自己获得帝号的蛮族。

    胡濙继续说道:“大秦国的祖上真的阔过,但是随着疆域的不断收缩,他们的军队规模逐渐的缩减,不得不依靠外来的雇用军团。”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