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重心转移-第2/2页



此时再把凉州府作为核心地带依然不合适,并且长时间在一个地方经营固然能起到稳定作用,但同样也会让大政府以及那些看不见的势力做大做强。

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迁都,只不过叶安从用“都城”二字来定义过凉州府,大政府以及圣府所在,既是河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河西的老百姓是愿意跟着叶安的,其中就包括了那些“先富起来”的商贾,在他们眼中叶安已经成了他们的祖师爷。

当然,叶安并非是基于以上原因才想着更改河西的中心,更多的还是对未来的考量,就连大政府和参谋司中的大部分官员都支持他的决定。

从军事地理形势看,西夏原来的根据地银、夏一带,不但向外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周围靠近宋、辽边防重镇,军事上易受威胁。

而兴庆府地域,水草丰美,地饶五谷,宋、辽势力无法对这里进行有效控制,在交通上更是得天独厚“北控河朔,南引庆凉,据诸路上游,扼西陲要害”,其地理形势比银、夏一带优越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形成经济环境,西夏王城周围地区农牧业远胜西夏其他土地,河套相对稳定的引黄灌溉可以保证城市的军需民食。

除了原有的唐徕、汉源古渠等灌溉之利外,李元昊又修建了贺兰山东麓冲积平原上长达二百余里的“昊王渠”,使王城四郊的农牧业生产有了更大发展,成为党项境内的粮食基地和重要牧场。

如此一来只要把这片土地经营好,河西的粮食就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这对叶安来说才是重中之重,而牧场的增加也使得河西的战马数量将会进一步提升,通过与蒙古草原的交易还能获得更多的战马,良马,届时将会不弱于强大的辽朝。

这个时代比拼是不光是技术,更是人口,你光有强大的技术没有人来操作那也是不成的,为何华夏千百年一直是农业国?就是在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所需啊!

这一情况直到地瓜和土豆的出现才得以好转,而现在,地瓜和土豆已经变成了这个时代的粮食之一,尤其是在饥荒年,土豆和地瓜的产量更是救民于水火。

为此叶安的名字与这两样他带来的特产深度绑定,许多地方的百姓都把土豆和地瓜叫做“叶侯豆”“叶侯瓜”,名字很贴切,但叶安不喜欢……

武威军的失败是事实,而武威军的主将拔野古是罗珊娜极力推荐的人,她想让自己的回鹘部族融入河西,那就必须有一个榜样人物的出现,让叶安与河西认可。

可惜这一战的失败让河西上下更加瞧不起回鹘人,认为他们只是能打顺风仗,稍有压力便一触即溃。

但叶安并没有治罪拔野古,而是让他继续追击李元昊,不求大胜,只求将其向北逼迫,而狄青与丁晓关万山三人率领的西烈军,怀远军立刻分散在曾经的西夏全境。

任何敢于反抗或是暴动的城池都必须给迅速镇压,因为天气越来越冷了,必须迅速解决掉西夏的残余势力,保证河西大军以及归顺的党项百姓安稳的度过这个冬天,这才是头等大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