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我嫂子这些年过的很清苦(求首订)



        (求首订!)

        初六下午,刘山开车把大伯一家送到星城黄花机场,然后自己回到百花兴园,在家里临摹《兰亭序》,经过过年这段时间的练习,得意益于他“人形打印机”的天赋,如今他对《兰亭序》的临摹,已经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形似的地步。

        在“形似”方面,渐渐趋于完美到无可挑剔的程度。

        现在差就差在书法的“神韵”。

        他的临摹是全神贯注下的有意模仿,而王羲之当初写这篇文章,则是在心情放松,饮酒之后,毫无修饰的一气呵成,通篇都透着自然潇洒。

        其实临摹到刘山如今这个程度,外行人如果单看字,已经发现不了什么区别。

        但是如果看刘山书写的整个过程,就会发现,刘山是一本正经,一笔一笔的认真书写,丝毫看不出有任何的潇洒恣意。

        刘山也不是不懂变通的人,他做了两种打算。

        先苦练,尽量继续提高自己临摹《兰亭序》的水平,使自己的临摹能做到神形兼备。

        如果在正式开拍之前,自己在“神韵”方面还没有取得大的进步,那就使用电影手法剪辑。

        他进世界碎片内锻炼了一番,洗了个澡,休息了一下,喝了两杯茅台,然后把自己想象成那种魏晋名士,一生抱负不可用,唯有归隐山水,寄情山水。

        和大自然接触久了,身心也得到了放松,逐渐放荡不羁,随心所欲……

        酝酿了好一会,然后提笔蘸墨,在宣纸上写道:“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一遍写完,刘山仔细查看。

        刚刚书写的状态他有意效仿王羲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比以前任何一次临摹时都更潇洒。

        “不过自己心态一放开,在‘形似’上就有了失误,自己终究不是王羲之。”

        刘山一番感慨之后,重新放松,提笔再写了一遍《兰亭序》。

        这次他不是临摹,而是随心所写,脑子里不再想什么临摹要点——也就是不过脑子,只凭借心中的情绪和本能,去书写。

        写完之后,再看,刘山有些皱眉。

        这版《兰亭序》里依旧有很重的王羲之字体痕迹——这不是自己的字。

        “这段时间临摹的太多了,等把这个视频拍完了,自己就要像张无忌学太极拳一样,去‘忘’,不过一切等拍完之后再说。”

        第二天上午,刘山在机场接到了袁贞。

        袁贞见到他,直接飞奔,扑在他怀里。

        在停车场上了车,两人坐在车后排,刘山吃着之前准备好的红樱桃和红葡萄,微笑着倾听袁贞轻声,又断断续续地诉说相思之情。

        点点细雨,汇聚成河,流经峡谷,滋润森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