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三国无双 第十四章:袁绍



    曹操脸色严肃,沉声答道,“中平四年(187年),袁绍和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人设计,借口围剿黑山贼兵,向先帝请求增兵。”

    “实际上却是另有打算,意欲趁先帝回河间省亲之际发动政变,先诛杀黄门,中常侍,再废掉先帝,改立合肥侯为帝。”

    刘协发出一声轻咦,不解询问道,“朕记得,中平四年时,袁本初应该是身在京城雒阳,大将军府上才对,又如何会和王芬谋逆案扯上关系呢?”

    贾诩望了一眼脸色不虞的曹操,解释道,“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诸人,皆袁氏门下人也!”

    刘协这才脸色变缓,急忙开口轻笑道,“朕原先亦有听说,汝南袁氏的人脉天下间无人能及。”

    “文和先生此话,倒是验证了这个说法。”

    天子逃出长安,得以返回旧都雒阳,贾诩在其中出了很大的力气,因此他在面对贾诩的时候,一副礼遇有加的态度。

    也顾不得欲言又止的曹操,开口邀请道,“文和先生此番前来许昌,是否愿意留下来助朕一臂之力?”

    贾诩也没有想到,天子竟然会如此迫不及待的说出要求,心中不由的暗叹一声。

    数年时间不见,当年那个稚气未脱的少年,现在亦变成了即将弱冠的年青人。

    虽然因此常年作为傀儡的生涯,让刘协看起来,并没有像其他的世家子弟那般,浑身上下洋溢着锐意进取,坚定不移的气势,反而有种异样的忧郁气质。

    但终究已经认识到,天子本应该是掌控一切,睥睨天下,唯我独尊的无上存在。

    因此他方才这番,看起来有些迫不及待,略显粗糙的拉拢,亦属于某种试探。

    昔年长安城中的旧事历历在目,让贾诩觉得不甚感慨,暗叹对于一位少年来说,确实很不容易。

    他想到这里,顿时欠身一礼,歉意道,“我曾经受过张骠骑的恩德,因此为了偿还这份恩情,在张骠骑临死之前答应他的要求,要好好的辅助他的侄子张绣。”

    贾诩口中所言的张骠骑,便是骠骑将军张济。

    天子东归时,晚上在霸陵,侍从官员与卫士都饥饿不堪,张济便根据各人官职大小,分别给予饮食。

    其后也一路相送,虽然最后半途而废,但对于天子来说,也算是一份难得的善意。

    但是在建安元年(196年),因为军中缺粮,张济于是出兵到荆州牧刘表处掠夺,攻打南阳郡的穰城,中流矢而死。

    张济时候,其麾下的军马,便由侄子张绣接管。

    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下,放下了和刘表的仇恨,与刘表联合,屯军于宛城,成为刘表在北方的藩属势力,替刘表抵御外敌。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张绣因为兵力不足的原因,便率军投降了曹操。

    但曹操得意忘形之下,一番骚操作,强纳了张济的遗孀邹夫人,引起了张绣的反感,重新反叛,在曹操粗心大意时暗中偷袭曹军,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还有心腹猛将典韦。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再次南征张绣;这一次张绣和刘表两军联合对抗曹操,双方各有胜负。

    在其后曹操退军的时候,因为贾诩献计,张绣先败后胜,因此对贾诩敬佩至极点。

    所以才会听从贾诩的说法,在袁绍和曹操同时派人劝降时,拒绝了袁绍的使者,向曹操的使者表达了顺从的意思,同时还把贾诩派到许昌打探消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