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债券】(为企鹅大佬加更)-第2/3页



  江西填湖广,是从朱元璋时代开始的,一直贯穿大明二百余年。

  明朝初年,官府组织江西人迁徙到湖广。

  接着是江西赋税过重,赣中百姓大量逃到湖广垦荒。

  明中期的阁臣邱俊甚至说:“江西百姓,大半迁居湖广。”

  据后世考证,整个大明朝,湖南的外来移民,有78.5%来自江西,其中吉安府占到一半以上。明中期,湖北百万流民当中,江西籍占了69万人。

  这导致湖广部分地区,江西话盛行一时,大有取代湖广本地方言的趋势。

  而且,江西人还给湖广带去“讼风”,动辄就喜欢打官司,让湖广知县们非常头疼。

  赵瀚仔细思考之后说:“必须提前出兵,广东、湘南贼寇遍地,若是任由他们肆虐,那得损失多少人口和财富。”

  庞春来笑道:“若是提前出兵,司财怕是要头疼了。”

  “明年夏收之后出兵湘粤,今年冬天占据江西全境,”赵瀚说道,“正兵扩增为一万六千人!”

  之前只有八千正兵,很多时候用农兵打仗。

  但跨省离开江西打仗,一直给农兵待遇,那就太不地道了。

  “正兵翻倍,钱粮不够。”李邦华提醒说。

  如今主要有三大财政支出,一是官员俸禄,镇级官吏太耗钱了;二是军费开支,包括不断打造军事装备;三是赈灾支出,今年多地大灾,不但要赈济百姓,而且还要酌情减免赋税。

  至于教育开支,反而还排不上号。

  庞春来也说:“今年大灾,不能加税。”

  赵瀚笑着说:“发行债券,向百姓借钱借粮,年息两分,五年之内还清。”

  “这能行吗?”李邦华有些疑惑。

  庞春来同样搞不懂,因为大明朝廷和官府,需要钱粮都是直接征税,哪里用得着向百姓借钱借粮?

  “试试看吧。”赵瀚说道。

  一个月后,各级官吏开始行动起来,农会也在乡下做宣传。

  理由是今年大灾,虽然赵瀚治下受灾教轻,但官府的地盘却灾情严重。赵先生不愿百姓受苦,因此调拨钱粮赈济,导致钱粮不够用了。现在像百姓借钱借粮,年息两分,五年偿还。

  这个消息传出,百姓议论纷纷,都觉得非常稀奇。

  只见过官府盘剥百姓的,没见过官府向百姓借贷的。

  也只是稀奇而已,包括那些士绅在内,都没人觉得赵瀚会赖账。

  长久以来,赵瀚建立起的威信发挥作用了。另一方面,百姓也会思考,如果赵瀚真要赖账,为什么不直接提高赋税?或者直接摊派杂税,借钱借粮不还纯属多此一举。

  大明地方官剿贼,就是直接摊派杂税。

  吴城镇。

  这里与景德镇、樟树镇、河口镇,并称为江西四大名镇。

  说是名镇,其实都是税收大镇,而且吴城镇还是兵家必争之地。

  赵瀚既然在南昌府发展,自然要把吴城镇占了。一来增加税收,二来控厄鄱阳湖。

  几个锦衣卫密探,穿着普通服装,在吴城镇登岸歇息。

  他们是被崇祯派来的,除了探查赵贼动向,还要收集赵贼的施政之策。崇祯觉得,赵贼能发展壮大,定然也有过人之处,或许可以学几招。

  这些锦衣卫密探,来到吴城镇之后,选定客栈,立即分散探听消息。

  一个密探来到镇外,只见大量百姓,或是乘坐小船,或是肩挑背扛,把粮食都送去镇外的仓库。

  那密探上前闻讯:“你们这是在纳粮?”

  百姓边走边说:“粮早纳完了,今年遭灾,田赋减了三成半。我们这里还算减得少的,听说有些山里的村子,被旱得颗粒无收,非但不用交粮,官府还倒给救灾粮。”

  “那你们这是在作甚?”密探更加疑惑。

  百姓笑道:“官府又是减赋,又是救灾,钱粮不够用了,只好跟老百姓借,还给两分的利息。”

  “你就不怕官府赖账?”密探迷糊道。

  “皇帝才会赖账,赵先生不会。”百姓说道。

  密探大惊:“你说的官府,是那个赵先生?”

  百姓好笑道:“除了赵先生,这南昌还有哪个官府?赵先生心善,见不得百姓受苦,救灾把粮都用完了,咱们老百姓肯定要帮忙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