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六章 程处默的大计



  等到陛下打完了太极,长孙皇后和宫女们也准备好的早膳。

  一边吃着早膳,李世民说道:“散朝之后,你去见一趟尉迟恭,他会安排好的。”

  王鼎点头,“老奴明白了。”

  早朝时分,李靖难得出门来到长安郊外,就算是出门也是坐着马车低调出行。

  站在长安城的郊外的渭水河畔,李靖看河水流淌而过,狭窄的木桥还在。

  这是当初大唐和突厥定下渭水之盟的地方。

  虽说已经是过眼云烟,此刻想起来还是有些感慨。

  两个家仆安静地站在一旁,看向远处走来的人说道:“家主,邹国公到了。”

  李靖转头看去,瞧见了赶着牛车而来的张公谨。

  “什么时候到的。”张公谨开口说道。

  家仆搬来两张胡凳。

  李靖坐下说道:“有一会儿了。”

  张公谨观察着对方的神色,“身子怎么样了。”

  李靖看了一眼自己的腿说道:“还是老样子,勉强可以应付。”

  张公谨低声说道:“转眼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李靖点头,“你也是,你的白头发更多了。”

  张公谨苦笑道:“人总会老的。”

  “也对。”

  周围很安静,只能听到河水流淌的声音。

  张公谨说道:“还以为你不会出来见老夫。”

  李靖说道:“约我出来有什么事?”

  对方这么开门见山的问,张公谨便说道:“你为什么收李正为弟子。”

  李靖:“要说行军打仗,苏定方比李正更好,真要说收李正为弟子是因为他是一位故人的孩子。”

  “李大熊?”

  李靖摇头,“是李正的生母。”

  张公谨隐约猜到了什么,“和当年的人有关?”

  李靖点头,“出尘已经去见过李正了,泾阳李姓就他家一户加上李大熊又是军伍出身不难猜。”

  张公谨神色有些担忧,“陛下知道吗?”

  李靖无奈一笑,“陛下知道得一清二楚。”

  张公谨点头,“原来是这样,想必李正也还被蒙在鼓里吧。”

  李靖再次看向张公谨,“说来,你是为何看上李正的?”

  “因为这小子有本事。”

  听张公谨这么说,李靖摇头道:“长安有本事的年轻人不少。”

  张公谨:“李正这个孩子和长安的孩子有些不一样,老夫虽然说不上哪儿不一样,这半辈子识人无数老夫却有些看不透李正,就连虞世南都有些看不透李正,这小子心性不好琢磨。”

  “说他心气过高,他心里总有一些敬畏,要说他不作君子与佛家为敌,他看起来更加无畏,总而言之像他这样的人是一把好刀,也是一个孤臣,陛下需要这样的人。”

  李靖点头,“没有世俗的牵绊,李正孑然一身反而活得坦荡。”

  张公谨看向泾阳县的方向,“李正这小子不好收服,他心里似乎有什么执念。”

  李靖说道:“突厥大势已去了。”

  张公谨点头,“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可惜没有我们这些老家伙的事了。”

  两人心知肚明,李世民是什么心思大家都清楚。

  倒不如各自安好,朝堂上不缺能人,当年的故人现如今也只能想着中原以后天下太平。

  张公谨和李靖又说了好半天的话语。

  一场对话之间谈论着李正的将来。

  刚从马圈起床的李正还不知道,有人已经给他规划未来了。

  李泰今日没有去上朝,这胖子说是要回长安了,还是赖在这里白吃白喝。

  打太极本来一件事非常舒缓身心的事情,可是眼前有个吨位两百斤的胖子正在绕圈跑,就非常的煞风景。

  李治跟着打完了太极之后,随口喝下一口粥便去上课。

  收拾了一番自己,李正意兴澜珊吃了早饭,便朝着护卫队的训练营走去。

  军功是一样好东西,立功之后可以得到赏赐,多杀几个敌人说不定还可以有几亩田种。

  李正把李恪和程处默叫到护卫队的营地。

  “朝中让我们带一队人去刺探,突厥的军情。”

  “我去!”

  程处默当即开口说道。

  “处默兄,你不要这么激动。”

  程处默嘴里吃着西红柿说道:“李正,这些日子某一直在村子里,都没有人打架,浑身骨头都要生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