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三七章 晚清盖罐掐丝灯-第2/2页





    今日的读者初次读到这一情节时,大约都会惊讶:“咦,原来古时也有如此接近现代设计的东东!”

    殊不知通过活动灯挡控制光照方向,早在汉代便已不算新鲜事。

    张天元手中的这件无疑是传统“带板灯”的实物精品。

    此灯高131厘米,以胡人擎瓶为灯座,瓶中升起插烛盘,盘一侧立有一片莲瓣造型的弧形挡光板——清人称之为“灯挡”。

    不可忽略的是,将灯挡设计成可调节的形式,这一传统也在部分灯具上始终得以沿袭。

    例如雍正便曾传旨“仿自鸣钟内轮做法,照朕指示做转盘遮灯几件”,搬用钟表内部齿轮联动的方法,让灯挡可以通过手控沿着烛盘边缘转动,由此而调节烛光的射向。

    另外,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乾隆“旅行文具箱”,在一个小小的箱子里巧妙地收藏进各种文具,其中配有书灯一件,是由Z可以分拆开的烛台与灯挡两部分组成。

    烛台以染绿象牙为独脚座,上托铜镀金烛盘;灯挡呈弧形,饰有彩绘婴戏图,下装有一“L”形金属撑,撑脚的端头配有金属环,能够随时套在烛盘里的烛插短柱上。

    因此,灯挡与烛台可以分开装入箱中,使用的时候,把撑架上的圆环套在烛插上,灯挡就形成了一个竖向的挡光板,让蜡烛的光更集中地投向夜色中读书人的眼前。

    看着眼前这盏灯,张天元忽然觉得第五十三回贾府元宵夜宴使用“荷叶灯”,其实并无可惊奇之处:

    每一席前竖一柄漆干倒垂荷叶,叶上有烛信,插着彩烛。

    这荷叶乃是錾珐琅的活信,可以扭转。

    如今皆将荷叶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看戏分外真切。

    从“将灯影逼住全向外照”的语意来看,“荷叶”正是挡光板——灯挡,呈现为垂直竖向而立的状态,而从其叶面上横伸出一个短梁,上承烛钎,用来安插蜡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