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八六章 找碴儿-第2/2页





    而我手里的这对玉碗,却完全没有这种特点,对吗?”

    本来张天元是打算买了东西就转身走人的,可是有人非要把自己的脸伸出来让他打,那他自然不客气了。

    “不错,关于乾隆工,我倒也了解一下,除了三位所说的特点之外,还有两点比较重要。”

    莉莉娅的父亲也是不甘寂寞,显示了一下自己的学识。

    “其一,抛光十分精细。

    玉质的好坏,决定了这块玉雕能不能抛光,只有顶级的玉料,抛光后才能形成所谓的‘玻璃光’的效果。

    乾隆工的抛光是那个时期的典型特征,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制作,以后则少见。

    乾隆时期,比任何时期的抛光都要好,那个阶段,由于工具的改善、时间的充裕和不计成本,在玉器的制作方面,往往是‘去脏留纯’。

    玉的纯净度好和密度高,才可能形成所谓的高光效果,如果玉的密度不够或有裂痕,一旦经过抛光,就容易显露出玉的瑕疵来,所以,乾隆工的选材,是相对讲究的,民间就有‘好玉有光’的俗语。

    抛光不止于表面大部,连最小的细部也不会遗漏,特别是极小的细部,也充分的雕琢抛光,这是鉴定乾隆工玉器的一个方法。

    这对玉碗抛光虽然也不差,但实在很难玉乾隆工扯上关系。

    其二,乾隆工拥有比较繁琐的匠气!

    这个特点这也引来一个相对麻烦的问题,就是乾隆宫廷的玉器,力求薄、求细。

    因为那个时代,玉雕深受外来玉雕的影响,不计工本而力求精美。

    所以,许多留存的宫廷玉器,都以俏、薄、繁为特征,有的玉雕用‘薄如蝉翼’来形容,毫不过分。

    这就使玉器从实用器而转为欣赏器,仅供达官贵人们观赏,这一定程度上消弱了玉器的实用价值和普及。

    相反,民间的玉雕,却吸收了这一时代的工艺特征,又减少了宫廷造办处的匠气,既有大气和浑然天成的特点,也有民间率性纯真艺术语言的表达,从而成为玉器制作的巅峰。

    这两对玉碗,在匠气上并没有那么繁琐,反而更加流畅自然。

    所以我可以肯定,它们不是乾隆工玉器。”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连温蒂和莉莉娅也觉得张天元是看走眼了,花了一万美金买了一件根本不值钱的东西。

    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