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九八章 蓝田玉石-第2/2页





    考古专家认为,这些玉制品及治玉工具的出土,为仰韶文化时期开发利用蓝田玉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为史前时期治玉工艺研究增添了重要标本。

    陕州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邵晶介绍,蓝田自古出美玉,战国时期著名的“和氏璧”据研究就是蓝田玉。

    中国人5000多年前已开始出现较成熟的玉艺术品,但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玉器一直十分稀少,蓝田新街遗址发现的玉器相关的文物如毛坯、成品、废品与废料等系统性地出土,在早期玉器史上尚属首次。

    陕州历史博物馆珍藏的125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神木石峁遗址玉器中,有一件用蓝田玉制作的菜玉铲。

    铲呈草绿色,刃端并夹有浅褐色,长梯形,体扁薄,平直背残一角,刃微斜,圆穿偏于一边,长16.8厘米,宽7.5厘米,极薄锐,厚仅0.2厘米。

    张天元可是陕州人,他对蓝田玉的了解比别的玉石都要多,也更加深刻。

    他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蓝田种玉的传说。

    传说,蓝田在得名之前,是终南山古驿道上的一个小山庄。

    庄上有一个穷书生叫杨伯雍,他年轻好学,心地善良,搭了一个蓬草凉亭供过往旅客喝水用茶。

    一天,一个老汉身背碎石,因劳累过度,栽倒在凉亭前。杨伯雍急忙把老人搀扶起来,喂水喂饭,救了老人。

    老人离开的时候把他背的一斗碎石给他,说:“别看这些碎石头,你种在地里就会生出玉石,还能娶一个好媳妇。”

    不等杨伯雍答谢,老人便消失了。

    原来,杨伯雍救的老人不是凡人,而是太白金星。

    杨伯雍依照老人的叮咛去做,果然地里生出一斗玉石,后来他用玉石做了5双白璧做聘礼,娶了一位善良贤慧的徐姑娘。

    但是家乡山多地少,遇到天旱粮食减产,百姓忍饥挨饿,苦不堪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