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零章 作弊神器-第2/3页





    考生的夹带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中记载:“入场者……私藏于果饼及衣带中,并以所携考篮酒鳌与砚之属,皆为夹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顶两层,靴底双屉者。”

    这可不仅仅是传说,事实上在民间考古的时候,也发现过许多类似的作弊神器,全部都是以微雕或者蝇头小字入手,要的那就是一个小,一个细。

    梅.州市一名古玩收藏爱好者谢伯向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一批古时科举考试的“袖珍型”作弊书。这批作弊书大部分都仅有12厘米长、8厘米宽的尺寸,但每本书却多达100页左右,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细小文字。

    浙.江.东阳市一农户家中,发现一本上下两册的袖珍作弊书。据考证,这是古代考生专门用于作弊的全国最小的石印微刻孤本。全书长5.7厘米、宽4.3厘米、厚0.8厘米,共28万字。每个字不到1毫米。但看起来十分清晰。

    2005年9月28日天.津发现一套完整清朝考试作弊工具日前,19岁的天.津青年郝笛收藏到一套完整的清朝道光年间考试作弊工具。这套作弊工具共9卷本,均长4.5厘米。宽3.8厘米,厚0.5厘米。每卷本内约有10余篇文章,共10多万字,并配有一双可藏匿卷本于鞋内底层的加厚底男布鞋。

    作弊的道理,与这象牙编织席上写东西几乎就是一样的,都是用非常精湛的工艺将很小的字弄到上面去,别人看不出来。而你自己却明白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出来。

    虽然这象牙丝上雕刻的手法未必是最好,可是绝对堪称一绝了。如果是科举考场上的监考老师,或许还能查出来,毕竟当时那些老师,可是经过严格训练的。

    朝廷为防止各种各样的夹带。决定对考生进行“安检”,据记载,唐朝省试时,在考生入场时要“搜索衣服”,以防“怀挟”作弊,规定考生进入贡院时,只准携带餐具、水、炭等用具入场。

    金代的搜检更是特殊,为防止考生夹带,命其沐浴。“官置衣,为之更之”,不过该制度不久便被废除了。明代科举检查更为严苛。规定考生进入考场时必须解衣脱帽,接受监门军吏的搜检,“上穷发际,下至膝踵,裸腹赤趾,防怀挟也”。

    到了清代。对考生的随身物品、搜检程序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士子入场,衣服器具均经定有成式。”康熙年间规定:“凡考试举子入闱。俱穿拆缝衣服,一单层鞋底。”并开始对衣着鞋物等进行限定。乾隆时期又增添了“皮衣去面,毡衣去里”的规定。

    反正为了防止考场作弊,这朝廷也是蛮拼的。

    如果有这么严格的监督,估计这象牙编织席的秘密大概已经被破解了,不过这东西一直放在小石的祖爷爷手里,所以就没有几个人真正看过,就更别说发现那微雕的秘密了,很多人大概还以为那就是普通的凉席呢,毕竟就算是在缅甸这样拥有象牙雕刻很多的地方,也是没见过象牙编织席的。

    “兄弟,你既然知道那么多关于微雕的事情,那就应该明白啊,这微雕里面藏着宝贝的信息是绝对有可能呢,你怎么就不信呢?”

    蛇麟听张天元讲完了故事,就觉得有些不太明白,张天元说这些,明显是知道这微雕技术在隐藏信息方面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啊,用来隐藏宝藏的信息,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怎么就不相信呢?

    “蛇队,不是我不相信你说的话,实在是我的心思并不在宝藏之上,我只是想要知道这段文字究竟记载了什么,不过看样子这文字上好像涂抹了一层特殊的东西,有点像是象牙白的胶水,得用个方法把这胶水给弄下来,不然还真看不清上面到底是写了什么。”

    张天元还真不是不相信蛇麟的话,只是他目前的确对宝藏这个说法不太感兴趣,他现在更感兴趣的是,这些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上面涂抹了一层东西,就算是他,也看得不是特别清楚,这日本字的片假名看错一点,就可能会直接曲解其中的意思了。

    “张兄弟,这好像不是什么胶水,而是硅胶,以前很多人都喜欢用这个材料来修复牙雕,效果虽然不好,不过就是便宜,没事儿,这个我知道怎么弄。”蛇麟笑了笑道,他看出来了,张天元是真得心急想要知道那些日本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他也想知道,如果不弄清楚,那真得是好像有人在心里头挠着似的,那叫一个难受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