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 玉虽美,然而玉中含血-第2/3页





    老王回答道:“就是这样啊,找玉矿带是极辛苦的事,一个人钻进洞里,打洞四处寻找,gen石质的成色判断是否有玉带。玉石有’干湿温润‘的特点。这里的玉带一般宽70公分左右,构造大多呈线状,有的也呈环状,如果开采时chu xian一层黑石头,玉带就断了,再往前开采,就没有玉石了。”

    “干什么事儿都不容易啊。”张天元感慨道。

    “对啊,找玉矿带本身就非常不容易了,取玉更加凶险。取玉时,不能狂轰猛炸,要用膨胀剂,采取无声爆破,不能强撬,以避免人为的裂缝。不瞒老乡你说,我们在这里曾采过一块重110公斤的青白玉。

    不过取玉真是个危险的活计,洞顶上经常掉石头砸伤人。有一次,一对兄弟在洞内采玉,洞口突然塌方,二人被埋进洞内。工友们营救了5个多小时,才把人救了上来,还好,二人没有生命危险。”老王说起这些,眼睛里时而兴奋,时而却是一种悲凉。

    等矿工们背着玉回营地的时候,张天元也跟着回去了。

    下山来到矿工的住处,一个地窝子,既是他们的宿舍,又是伙房。照明用的是马灯和蜡烛,吃水要到远处的雪水河,用塑料壶一壶壶地背回来。

    张天元看到伙房里放有几个5公斤装的塑料壶,装的是散酒。炊事员介绍说,这里馒头蒸不熟。米饭夹生,大家都很累。又没有别处可去,闲时都以喝酒来打发时间。平均每天一人要喝半斤散酒。

    在昆仑山上长期这么饮酒,下山后,工人们的心脏肯定会出问题,张天元真得很替这些采玉人感到担心和痛心。

    他心里就在想了,以后一定要把zi酒厂酿造的猴儿酒带到这里来,让这些人既可以喝到酒,又不会伤害身体,这也是他能做到的一点点微末小事儿了。

    远古以来,玉被奉为神物。可以趋祥避祸,可以逢凶化吉,可以食之成仙,可以裹尸不腐,也许与昆仑玉的神秘色彩和美丽传说有关。

    昆仑山也是中.华民族神话传说的摇篮,以“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流传于世。这里盛产一种美丽的石头,古人称它为昆仑玉。据记载,昆仑山“其山多玉石。”

    记载。周穆王西征,至昆仑山“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载玉万只。”尽管大多神话故事、民间传说。读来让人思绪飘荡。然而,从兴隆洼遗存发现,人类第一次打磨出玉斧、玉饰。却是在一个夕晖飘荡的午后,距今八千二百余年。

    从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以来。历代首领、权贵、帝王,均爱好玉器。自商代以来的帝王所用、礼仪所使。达官显贵所玩,多为和田玉。玉在当时的社会,既是人神沟通的媒介,又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从春秋战国起,古人以佩玉来规范自身的言行和彰显仁人君子的德性。尤其当和田玉流入中原后,儒生们更是用玉来体现礼学思想。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东汉许慎在中云:“玉,石之美者,兼五德。”

    这实际上是把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和韧性五个特性人格化了。多少年来,儒家学说始终以玉为尊,以玉为荣。玉从此走出权威的藩篱,走下神癨的灵坛,成为我国古代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成为我国传统道德的象征物。

    说实话,张天元这一次进山原本怀着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崇敬之意,怀着对苍莽大气、雄浑深邈的玉石昆仑的敬畏之情,与独眼等人一行不远数千公里,心无旁鹜地踏上了和田探玉之旅。

    然而真正到了这里,他看到更多的却是荒凉,是悲怆,是采玉人的辛苦与危险。这不能不令人感慨啊。

    玉虽美,然而玉中含血!

    采玉人将玉石放在营地,稍做休息之后又去上工了,对他们来说,这活儿虽然辛苦,但却是必须得去做的,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生计,就拿老王来说吧,他家里还有三个孩子等着学费呢,他不能不在这里辛苦的劳作。

    ……

    张天元等人在营地里搭起了zi的帐篷,然后几个人略作休息之后,就也出去了,他们也要去寻矿,另外司马义、昆宙还希望可以捡到几块好的玉石,也不枉此行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