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大书法家的墨宝-第2/3页





    翻开启功先生的族谱就可以发现,这位大人物竟然是雍正帝胤禛的后世子孙,也算是门庭显赫了。

    不过张天元现在最关心的还是启功先生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以及成就。

    他看到一篇文章中所述,启功先生自创“启体”,在书法界那是名cao一时。

    启功先生曾临习大量碑帖,他的书法作品,无论条幅、册页、屏联,都能表现出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

    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足见评价之高了。

    当然了,这些还只是单纯的评价而已,如果是做古董生意或者说收藏生意的,那不管是被夸得多么天花乱坠的东西,那都得归结到一个字上面——“钱”。

    虽然钱是俗了点,但就现在来说,钱却是唯一能够代表这些东西价值的存在,如果没有钱,那如何体现这些人的价值呢?毕竟是人那都是衣食住行,没钱怎么活啊?

    当然,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在市场上也是极受青睐的。

    以2003年bjchun拍为例,中国嘉德共推出他的10幅作品,全部成交,其中超过8万元的有4幅,镜心被拍至41.8万元,成交价令人咋舌。

    张天元感觉到,这一幅由启功先生亲笔所写的,虽然可能不及原物那么价值高昂,但是少说也能值个十多万吧,这一次两万块钱买下这东西,当真不亏。

    毕竟说起来还是物以稀为贵嘛,至今为止,还从未听说过有人拥有另外一件类似的东西。

    启功先生其实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是颇有见地的,此人着实是博学多才,难怪他从来不说自己是书法家、画家或者学者,因为对他来说,几乎所有的职业那都只能算是副业。

    关于书画鉴定,他曾经在自己的书中如此写道“我平生用力最勤、功效最显的事业之一是书画鉴定。我从实践中总结了七条忌讳,或者说社会阻力容易带来的不公正性,即一、皇威,二、挟贵,三、挟长,四、护短,五、尊贤,六、远害,七、容众。简而言之,前三条是出自社会权威的压力,后四条是源于鉴定者的私心。”

    这一番言语,曾在书画鉴定界那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的,以至于后来的书画鉴定家,很多都以这七条为自己的座右铭。

    启功一生荣光,光环无数,然而为人却极为谦虚谨慎,在他六十六岁的时候,曾经为自己写过一篇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且陋。身与名,一齐臭。”

    这则墓志铭充满了自我调侃的味道,诙谐且不失谦逊。

    看完这些,张天元不由得对这位大师肃然起敬了,他以前对于物的兴趣远大于人,所以对于物的了解程度也远大于人,然而今天他才发现,其实物出于人之手,人其实才是关键。

    启功先生的一生,让张天元感慨良多,自己日后定然成不了这样的大人物,但是有了六字真诀,做一个孝敬父母,谦逊得体的人,倒还是可以的。

    合上书,张天元是更加小心翼翼地将那幅字放进了一个铝合金的盒子里,这样的话,也不怕老鼠咬了,毕竟农村老鼠比较多,放在木头盒子里很容易就会被咬坏的。

    如果不缺页也就罢了,他还能修补,可是一旦缺了字,缺了页,那他是没办法修补的,除非可以使用造字诀,生生造出与原来一模一样的东西,否则瑕疵就是瑕疵,再也无法改变了。

    放好了东西之后,张天元坐在窗前,看着外面已经飘起来的飞雪,仔细考虑着自己的人生。

    从现在起,自己的人生已经截然不同了。

    那么该如何好好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六字真诀呢?

    像这一次这样,偶然发现宝贝,然后低价买过来,再高价卖出去,做一个文物界的二道贩子也不错,毕竟自己拥有六字真诀,眼光独到,见识高超,如果在补充一些各方面的知识,只怕再鉴定界,那也能占有一席之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