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努力收割新人才



  他知道李世民不会放过五姓七望,但现在不确定他会不会放过五姓七望卢玉昌这个例外。

  卢玉昌现在的处境就跟被吕太后放在代宫的窦漪房一样,两头不是人,逃不过被利用的命运,更逃不过被猜忌的命运。

  李昊想到就忍不住为卢玉昌叹口气,要是他站在这样的境地,还不如破罐子破摔,远走江湖草草一生算了,还落得个自在。

  可卢玉昌可不是什么普通人,最难得的政治才学足以秒杀满臣文武,还站在了大唐这边。

  李昊当然是希望卢玉昌这等能被李世民征用,如果有卢玉昌的加入,复兴大唐经济绝对事倍功半。

  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也佩服卢玉昌,活得不容易还上进,希望卢玉昌这个牛人能被认可。

  当前,最主要还是要让李世民打破对卢玉昌的猜忌,五姓七望的出身,是他的原罪。

  这不能急于求成,一步步来,首先从给卢玉昌刷点存在感开始。

  “卢玉昌是个可造之材,老李,想盘活大唐经济,他会是你的好帮手。”李昊有些漫不经心地吹了吹手中的热茶,呷一口。

  再不紧不慢补道:“卢玉昌这人,审时度势多年,对各世族权力制衡深有所得,实为一个还没被挖掘的政治天才,也不想着贪慕什么荣华富贵,也不想跟着五姓七望和大唐朝廷作对,一心想为大唐干出成就施展才华,多难得。”

  李世民沉思了一会,表情复杂,心里已经动摇了。

  李昊趁机补点说明,以退为进:“说到底,他的出身不能选,五族七望的原罪不能加注在一个没有谋逆之心的人身上,如果他不为五族七望卖命,那卢玉昌这条命就应该留给大唐!”

  李世民转身,沉默地背着手走了几步,思考得很入神

  他也料想到李昊能给出这么高评价的人,肯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还待考察,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原统出身的人会不会有异心。”李世民沉吟了一会,态度也松了,“当然这卢玉昌如果真如你所说这般真才实学,那我大唐朝廷可不能失去这等人才。你回去周转一番,只要他能做出什么建设,来日想要什么,我这个当皇帝的,尽量满足。”

  看李二这副求贤若渴恨不得抓卢玉昌来干事的样子,李昊觉得有些好笑。

  大唐,想要改变,想要搞新经济,这活可不是张嘴闭嘴就能成,凭他李昊一个人,并不能以一人之力周转得过来,来日还需要许多人才,有新思想的人才,而不是那群只会读圣贤书的呆子。

  “卢玉昌这人,心气高,脑子轴,倔得跟头驴一样,到时候可不能用你那官场破规矩约束他,肯定会撂担子不干的。”李昊决定丑话说在前头,别到时候磨合不了,他夹在中间也难做。

  就这样,得到李二的首肯,卢玉昌暂时加入了李昊的大唐经济改革队伍。

  转头李昊当天安排文笔好,思想好的卢玉昌成为《大唐日报》的总主编,传播这次改革的经济思想,又安排一个勤勤恳恳,一心为民的清官霍祈成为“长安大革命”专栏作者。

  霍祈这人是御史台出了名的铁脑壳,以敢说出名,多次能在朝廷上语出惊人,让李世民气得脑门嗡嗡吓得脸白。这么头铁嘴铁的人当然要多说点话了。

  这个“长安大革命”栏目

  俗话说,脑子不变,一事无成,社会改革的关键,在于全社会老百姓的思想能不能“活起来”。

  老百姓才是第一生产力!

  大唐经济改革,先从人民最关心的土地开始。

  吃不饱,民生福祉不到位,说再多经济繁荣的漂亮话都没用。

  李昊这几天详细翻动大唐经济法案,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身临其境地对比实实在在的各种措施策案,可比看史料来得刺激。

  李昊吩咐一句,文官“万金油”霍启二话不说,几天不睡熬了一篇《大唐经济社会形态之究》,洋洋洒洒写遍了均田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只能在缴纳赋税之后获得一部分净租产品,这样的压榨,想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都难。

  目前,大唐小农经济的基本情况还算乐观,有政治安定的庇佑,耕地也大规模增加了,曲辕犁和筒车,也能增加农耕效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