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八章 阮元寻路之道-第2/3页



    “是啊,能与夫人结缘三十年,是我我最得意的事了。”阮元也对孔璐华点头笑道。

    广州乃是四季炎热之地,是以十月之中不仅全无寒意,那中天悬挂的圆月,反而有一种塞北江南之人所不能感受的温暖。

    其实阮元也不清楚自己的道路究竟是对是错,但如此困境之下,道路即便有错,却也不能说全无裨益。更何况修书之事,已是自己最为稳妥的选择。想着康熙朝编定历朝治经著作,得名通志堂经解,而自己也只需编撰顾炎武已降有清一朝五代治经之作,是以阮元很快便为新书定下了名字皇清经解。

    不过阮元也并非仅知通经治学的寻常儒生,相反,督抚七省二十年,阮元已经对治事之术了然于胸,清楚道术乃是相辅相成,具体的治省之术,自也不能偏废。这日李明彻纯阳观之人来报,说纯阳观的天象台已经建成,阮元便也亲自前往纯阳观,邀李明彻前往天象台一游,共看青天旭日白云,果然别有一番开阔之感。

    “李道长,这天象台不错吧”阮元也向李明彻问道。

    “是啊,这件事真是多谢阮总制了。”李明彻也向阮元道“有了这处天象台,在下研究天文,却也方便多了。听说阮总制近日也在担忧江南水患,这个嘛有了天象台,以后我这里自然会为总制观测天气,若有大雨,一定会让总制做好防备的。”

    “哈哈,这样说我这天象台修得不亏啊。”阮元也对李明彻笑道“那你不妨讲讲,来年天象,大致如何呢可否看出灾祸之状还是说,可以度过风调雨顺的一年了呢”

    “这不好说,在下估计着不至于再出现今年这样严重的水灾,但雨势也不会迅速退却,还是会有不少降雨的。不过这几年在下看着,广东倒是没有什么大灾,收成也都不错,总制倒是不用担心这里的百姓。”李明彻向阮元道。

    “是吗我看也不尽然啊。”阮元听着李明彻之语,却也叹道“其实今年我去了广西,那边还不错,米价居然降到了十几文钱一斤,一路阅兵千里,只见到三四个乞讨之人,广西盗患,这一两年也减少了许多。可广东米价还是高啊,广东人又多,土地都渐渐不够用了。但广西本就是多山少田之地,咱们也不能让广西反过来给广东送粮食吧”

    “那总制可有平抑米价之法”李明彻也向阮元问道。

    “有一个,但只能让百姓有粮,至于平抑粮价,难了一些。”阮元说道“我查过许多州府粮仓,因为这几年广东一直没有大灾,也不需要开仓放粮,很多粮仓里都出现了陈粮朽烂之事,可外面粮价又不降,这样说来,那些粮食放在官仓,有什么用啊所以我倒是想着,来年让各府县严查粮仓,把那些入仓日久,却还没有腐朽的粮食拿出来,折价发卖,既能让贫寒百姓不致有饥寒之患,官府还能多收些现银,以备公用,总比粮食烂在粮仓里好啊但这样的粮食其实不算多,粮价我看不好降下来。”

    “既然如此,我倒是有个办法。”李明彻沉吟半晌,向阮元道“这个办法,在下取名为洋米易货,不知总制意下如何”

    “愿听其详。”阮元当即答道。

    “这洋米易货嘛,就是引进西洋人的粮米,用以充溢米市。其实广州以前也有洋人的米船,只是时间长了,却快要被人忘了。”李明彻也向阮元解释道“其实洋人来广州经商贸易,为的是什么,归根究底还是牟利。那么若是他们发卖粮食也能盈利,那又有何不可呢所以当年是有洋船来广州卖米的,而且洋人的船从小西洋和暹罗那边过来,我也有所耳闻,那边终年高温,雨量充足,所以产粮也多,他们买进一石大米,米价也就是咱们市价的一半,他们是能赚钱的。但这洋米易货,却有个难处,洋人商船入港,需要依船只大小征收船钞清代的一种商业税,可是粤海关担心有人贩米出洋,平日不允许商人私自贩米,所以对米船是不收船钞的。但洋人来贸易总要交税,于是依照旧例,是不许洋人米船贸易商货的,算是补上船钞税不足。可这就难为洋人了啊洋人不能用米船赚到足够钱财,尚是小事,若是不许洋船购货,洋船回去是空舱,极易出现倾覆之虞,这样一来,也就没有洋人愿意前来卖米了。总制要是不信,也可以托十三行再问问洋人,答案应该是一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