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焦循再次出山-第2/3页





    各人自也清楚,阮元先前巡抚之职被朝廷革除,如今不过三年,便能复任漕督,却也自是不易。一时默然,竟是半晌无言。还是焦循主动开口,道:“伯元、渊如,你们这又是怎么了?伯元这次复任漕帅,不是还有要事吗?来,我这里啊,早就把茶备好啦,先饮过茶,速速说这正事要紧!”一边说着,一边带着阮元就坐。各人看着焦循烹茶已毕,也共饮了一杯,阮元这才将漕运多弊,亟需精于数算之人入幕辅佐一事,详细说给了三人。

    想着三年之前,焦循之所以北归扬州筑雕菰楼,便是深受自己罢官之事打击,从此不愿再问政事,阮元将这番话说出,却也有些愧疚,对焦循道:“里堂,我知道,或许三年前的事,你心中还在介意,若是当年之事,你果然不愿释怀,那此番我入幕之情,便也作罢,此事我……我绝不强求于你。”

    “伯元,姐夫是那么小气的人吗?”不想这时竟是焦循主动出言,缓和了席间气氛,道:“话说回来,当年之事,我心中若是全不介意,那是假的,可毕竟你回来了,而且你任官之处,又有谁能想到竟是淮安呢?也罢,伯元,我这些时日,腿脚也大不如前了,若你到其他直省做官,我是去不了了。可若是淮安,我愿意陪你走上一遭,毕竟你所谋之事,名为解漕弊,实则解民困啊,能为七省漕运尽一份心力,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伯元,我虽在扬州,可距离淮安不过数日水程,若你有需要我的地方,也尽可告知于我。”孙星衍也对阮元道:“还有啊,你这位同乡江藩江郑堂,学问我是听说过的,以前似是以为自己学业未成,不愿随你办事。可我前日问起他时,他也想着若是你那边果有需要他之处,他也愿意相助你呢。只不过郑堂并非精于数算之人,若你只需要数算之才,或许……”

    “郑堂,若你真的愿意出山相佐于我,那真是……真是我之大幸啊。”阮元从来清楚江藩学问精熟,早就希望他出山入幕,只是江藩先前一直不愿,方才未能成行,这时听孙星衍言及江藩同意相助,哪有相拒之理,也对江藩道:“郑堂,眼下淮安正好有个去处,需要你这种精通经术之人。淮安丽正书院,原是杨勤悫公所立,现在正缺一位有真才实学之士主讲,若是郑堂不弃,我愿意推举你做这个主讲,你平日自可讲学,若是我漕院有难为之处,再来求教,如此,你无论幕事学事,皆有可为之处,你看如何?”杨勤悫公即是之前的漕运名臣杨锡绂。

    “伯元,我……我先前从未有入幕之事,今日你能够如此看重于我,这讲学一事,我自当尽心相助。”江藩见阮元不仅没有嫌弃自己之前不愿出山相助,反而一上来就给了书院主讲之职,心中也自是激动。

    “伯元,还有一事我却险些忘了。”孙星衍见各人一拍即合,想来不久之后,新的阮元幕府就要成立,心中自是欣慰,便也想到了一件旧事,道:“我致仕之后,曾经到过镇江焦山寺,那里主持正好听说过你,说前几年你在杭州灵隐寺,建了一个‘灵隐书藏’出来,现下捐献书籍者日众,前来阅书的士子也是络绎不绝,感羡于此,住持也想着在焦山寺建立一处书藏,只是无人问津,尚属遗憾。既然伯元又回来了,这焦山寺之事,可否相助一二?”

    “哈哈,灵隐书藏之后,再建一座‘焦山书藏’,这不是有利于全江苏读书人的善举吗?”阮元自也毫不犹豫,对各人道:“正好年末之际,我漕署并无要事,到了那个时候,我也亲赴焦山寺一趟,跟住持详加商议,就把这‘焦山书藏’给他建出来!若是需要捐些书籍,我这也告诉杨叔他们,在扬州就帮我备好,这样书藏兴立,或许有个一年半载的工夫,也就要成了呢。”

    “好,既然这些事都已经定下来了,那这一趟淮安,我和郑堂也要开始做准备了。”焦循和江藩对视之后,也一同笑了起来,就这样,阮元的淮安漕督幕府,也渐渐出现了雏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