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一章 阮元再度崛起-第2/3页





    阮元所言乃是事实,但修史的另一部分原因他却没有提及,若是自己在史馆修史有成,嘉庆眼看自己有了功绩,对自己进一步升迁,进而让自己官复原级,也就不在话下了。果然,嘉庆听了之后,也对阮元点头道:“嗯,既然你有这个想法,又有修史之能,那这件事,朕也准了。阮元,从明日起,你可就要两处奔波了,若是辛劳疲惫,可不要怪朕没提醒你啊?”

    “能为国朝修史尽力,是臣荣幸之事。”阮元答道。

    “阮元,朕记得你之前收集四库未收书,给朕进呈了六十部,朕已另取一名,曰《宛委别藏》,但朕记得,你说这未收之书不下百余部,现在你可有其他抄本?”嘉庆又问道。

    “回皇上,臣缮写未收书之事,一直不敢怠慢,上次进书之后,这三年又成书四十部,臣自可将这四十部送来。此外,尚有七十部书,先前未及缮写,臣也自可尽快补上。”阮元听着嘉庆之语,知道若能继续进献未收书,也自可让嘉庆更为满意,便即上言道。

    “如此甚好,你继续去办吧。”嘉庆问完进书之事,沉思半晌,却又向阮元问道:“阮元,你数年前进献给朕的那篇《海运考》,朕近日又看了一遍,这海运之事,你如今想法,与当年相比,却是如何?是觉得海运可行,还是说已然尽不可行了呢?”

    “回皇上,这……”阮元听着嘉庆相问,心中也不觉有些异样。嘉庆方才与自己言及修书、史馆之事,或是自己主动请缨,或是事关文学之事,也算自己本职之内,可这时嘉庆忽然问起海运,或许嘉庆心中,依然清楚自己为政之才。只是心思虽想到这里,阮元一时却也没有正面对答,而是暂退一步,问道:“皇上,臣治才粗疏,不知皇上所问,应该如何对答。”

    “阮元,你若是治才粗疏,那这大清朝,还有几个督抚能让朕放心啊?”嘉庆不觉叹道,阮元听到这里,才渐渐放心下来。只听嘉庆又对他言道:“不过这些年你漕务之事涉及的少了些,或许漕运的难处,你一时也不清楚。嘉庆十年到现在,六年了,每一年江淮之处,都是暴雨倾盆,加上黄河泥沙淤积,一年甚于一年,以至黄河大堤,竟然无年不决!朕清楚朝廷治河用银,雍正之时不过八十万两,可三年前朕却发现,这河工物料的价格,已经涨了两到三倍,没办法啊,朕也不能逼着民间强买强卖不是?可这一下子,河工开支竟每年要多出一百六十万两,如此方能保河堤坚固,但这河堤到了第二年,却还要重修。若是这样下去,非但各省亏空赔补,徒劳无用,就是漕粮北运,也必然延误许多时日,戴衢亨、托津,朕都派去修过河堤,可他们一走,情况还是没什么变化。几年来,有人建议在河口处改道,开王营减坝,向北分流水势,朕也试过,可稍一实行,黄河沿岸便是水溢数尺,这样根本实行不了啊?若是之后几年,雨灾决堤之事依然如故,这漕粮北运,只怕就要耽搁一大半了。所以,朕最近这些时日,也想着重开海运之议,若是海运可行,便分一部分漕粮出来,走海运北上京师。既然你写过这《海运考》,其中之言,也多有涉及海运可行之处,朕也想先问问你的看法。”

    “既然皇上如此相问,那……臣还是以前的看法,海运乃万不得已之举,然亦非绝不可用之法。先前元朝海运,虽有漂失,然只要行之数年,海船熟悉运道,漂失之事便可大减。至于集中海船的港口,雇用运丁之事,臣先前也都曾经言及。只是……既然皇上言及如今用银,仅仅治河开支,便已经数倍于前,这海运诸事,无论修海船、雇水手,也都需要一笔开支,这笔开支眼下如何能够省出来,各省是否尚有余银,这些臣未经实务,便不清楚了。”阮元想着这时海上情况,便也将其中利弊,以及未决之处,一一告知了嘉庆。

    “也就是说,如今若是要行海运,依然困难了?”嘉庆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