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南书房的工作-第2/5页



    “李长庚?”英和不觉有些疑惑,道:“文书中已有载明,李长庚在定海镇任总兵两年有余,一向勤勉,深得士众之心,所以此次改任广东的碣石镇总兵,算是平级调动。而且,近年来东南沿海,海寇频频,这个阮侍郎在浙江难道不知道吗?将他调任碣石镇,我看着距离海寇更近些,引兵作战反而方便呢。”

    “但在下却认为,眼下应当让李长庚继续担任定海镇总兵为好。”阮元道。

    “那阮侍郎又有何高见?”英和问道。

    “在下以为,李长庚移镇,有三不可。第一,李长庚在定海镇不过两年,若陡然调离,定海镇军心必然受到影响,而他在碣石镇可谓初来乍到,还需要时间去熟悉军情。这样对于两镇而言,都不方便。第二,在下曾与定海镇将官有所交流,得知他们仅嘉庆二、三年两年,便积欠了一半军饷,若是此时定海镇无一令人信服之人坐镇,万一今年军饷再次发放不及,只怕定海镇军中会有哗变。第三,在下在浙江时,深知眼下海寇飘忽不定,闽浙粤三省俱有大批海盗出没,并不是说浙江靠近东海,所受灾难便要少于其他诸省,相反,海寇往往因浙省无备,竟北上突然袭击浙江沿海。是以此时浙省各镇总兵,不仅要选资历深厚之人,还有考虑是否擅长海战,是否能及时用兵。眼下拟任的这位哲勒杭阿大人,在下亦曾得闻,虽然勤勉,却不擅海战,此时浙江一旦调用不及时,只恐沿海百姓,年内便要受海寇所害,是以在下想着,能将他暂留定海镇,待海寇平定了,再考虑升迁之事不迟。”阮元道。

    “可是阮大人,您这番话,我听着即便反过来说,也没错啊?既然李长庚在浙江,不过一年就可以稳定军心,那他去了碣石镇,一样可以很快指挥起全镇人马才对。至于军饷,皇上估计这几日也就要下发了,又有何必要让他继续留任?至于海寇飘忽不定,那为什么一定要强化浙江的防范呢,难道福建和广东,就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了吗?”英和问道。

    “英大人,海战绝不同于陆战,若不是精通海战之法的宿将,骤然督师作战,必然要吃大亏。所以沿海各镇,在下以为大多无需变动,但诸如先前黄岩镇总兵陈上高,贪劣之迹早已上闻,将他撤职,是不可不为之举。可李长庚并非此类劣员,此时调用他镇,又有何益呢?而且在下还认为,眼下沿海各镇,也需要一只精于海战的水师,这样日后清剿海寇,才能无往不利,如此频繁更换提镇,其实并不利于练兵。”阮元坚持道。

    “阮大人,外省提镇之事,哪里像你想的那般麻烦啊?任职一两年便即调动,本来也是常事,怎么到了阮大人这里,就这也不可,那也不可了呢?还是说,阮大人与李长庚有旧,所以想借此庇佑于他啊?”英和道。

    “那潘大人有何意见?”阮元看着自己难以说服英和,只好求助于潘世恩。

    “这……阮大人,下官这些年做得都是翰林,也不比阮大人,还有机会出京督学,若说起军旅之事,在下也着实不在行。不如还是等皇上到了,再请皇上定夺吧。”潘世恩是乾隆五十八年的状元,因文才出众,兼之勤勉,仅七年便升到詹事,也是阮元之后汉臣升迁最快的人之一。可正因如此,外事一时间却并不熟悉。

    也就在这时,只听外面一个声音道:“阮元、英和,你们是在这里讨论政事吗?这是好事。朕不如皇阿玛英明神武,自然也需要你们齐心协力,多些意见,朕也可以斟酌使用嘛。”正是嘉庆到了,张进忠则拿着一卷诏书,跟随其后。阮元等人也连忙跪拜两旁,让嘉庆先上龙位坐下了。

    嘉庆坐定后,也笑道:“都先起来吧,你们一个个说,阮元是侍郎,就先说吧。待你们都说过了,朕再居中裁决,如何?”看着嘉庆宽心求言,阮元与英和也都不再忌讳,便将方才兵部拟任之事一一说与了嘉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