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翰林编修-第2/5页



    这样突然一问,湛露全无准备,自然回答不出。即便是和珅自己,这两年改任吏部之后,对户部只是兼管,这些细节,也已忘了不少。但没想到,乾隆竟然倒背如流:

    “上饶丁银两万四百六十两,漕米七千一百石,兵粮一千二百四十石,杂税一千一百七十两,仓谷二万石。玉山丁银二万八千五百九十两,漕米一千二百六十石,兵粮九百二十石,杂税二百七十五两,仓谷万一千九百八十石。湛露,朕见你年纪还轻,想来为官不久,和珅荐你赴知府外任,你当是不世奇才。可丁银漕粮,是国之根本,你竟一无所知。你自己说说,你有何才能,去做这广信知府?!”

    湛露当时大惊,只好叩头谢罪。乾隆越看越怒,当即夺了湛露官职不说,还因为引荐失当,痛骂了和珅一顿。和珅入军机处以来十四年,从未遭受如此斥责。

    “老爷,还是半年前的事吗?”刘全和冯霁雯看和珅闷闷不乐,也过来安慰他。

    “是啊……”和珅也是一言难尽。这半年他也想着,乾隆突然对湛露发难,对自己严加斥责,也是在警告自己,不要用人唯亲。故而他也想着,这段时间能举荐一二有真才实学之人,以求挽回局面。可思来想去,新进官员里但凡有些名声的,和自己都没有往来,即便举荐,也没有人选。

    “致斋,今日是翰林散馆,你选卷子的时候,可要再三斟酌才是。那湛露极擅作伪,竟把你骗过了,这个教训,以后记住就是了。”冯霁雯道。湛露的事,和珅并未和她完全交待事实,故而她只以为湛露虚伪,却不知他已送了礼。

    “其实想来,皇上对你已是不错。只斥责你一次,却未降你官职。想来皇上还是希望,你日后能举荐些真正的人才。”冯霁雯虽然对和珅在外的行为,也不甚满意。但想着毕竟夫妻情深,若是和珅没有有意为恶,就安慰他一番。“眼看今年,是你四十岁满寿,今年的寿宴,我帮你好好办一办。”

    “夫人想得周全。”和珅笑道。但这句话,也让和珅有了别样的想法。

    眼看和珅态度缓和,冯霁雯也就不再言语,和珅也收拾好行装,和刘全一道出门,准备去翰林院主试了。只等到冯霁雯的身影再也看不到时,刘全悄悄给和珅递上一封信,道:“老爷,苏凌阿的信,看来朝廷里面,有人看准了这个机会,想弹劾老爷。”

    “知道了。”和珅看了一眼,文中姓名便已记得清楚。“我有准备,这个你无需担心。之后还有一事,你可记住……”刘全听着,和珅所言确实是个好办法,也就一一应允。

    散馆考试内容不多,只一日便考核完毕,上一年的上书房事件,不仅谢墉降了职,不少内阁、翰林官员都或夺职,或降级留任,一时之间,翰林出现了不少空缺。乾隆也自忧心,故而此次散馆,一切从简从速,四书文索性不考,只考一诗一赋,以赋之高下,排定名次。

    这年的散馆赋文,题目为《一目罗赋》,考试完毕,乾隆便同和珅、彭元瑞等人一同评议试卷,一并商议散馆之后,庶吉士授官之事。乾隆看了数卷,都不甚满意,但中间有一卷,乾隆看了,却连连点头,道:“这人笔迹朕识得,名叫钱楷,翰林院新科进士,学清字的里面,就属他字写得最好。看来文采也自不错,和珅、彭元瑞,朕拟授他户部主事,你二人觉得可好?”

    和珅虽指掌翰林院一年,但钱楷与他交往不多,原本不愿让他迁官,可想着湛露之事,只怕自己出言相阻,又被乾隆斥责一番,故而一时不言。彭元瑞却答道:“陛下,臣以为,这钱楷文采出众,又工于书法,正是翰林之选,改部虽然可授六品,却怕是用错了地方。”

    彭元瑞这样说,是因为清代官职升迁,并非只看一时之选。其实散馆考试,一等的往往只能授翰林院编修,二等的却很可能改部。表面上看,六品的六部主事要高于七品的翰林编修,可翰林每过几年,就有一次大考,如果大考再次名列前茅,在翰林升至五品,乃至四品,都有可能。相反进了六部,官员之间竞争极其激烈,反而不好升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