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调兵,辽东-第2/3页





    里屋,吴敏躺在炕上,脑海里回忆起自己的老上司郎参将,想起了昔日一同作战的同袍兄弟,想起了在河套草原上作战的意气风发。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把头闷在被子里的吴敏掉了眼泪,泪中既有对王定的愤恨,也有对自己轻率离去的悔恨。

    谭良栋坐在炕边,微微叹了一口气。吴敏早就想回陕西了,以前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顾忌,这次借着破掉黄河帮救回老家的姑娘,吴敏才敢回来。

    远在绥德的王定还不知道吴敏回了陕西,现在的他正在发愁怎么应付套部蒙古的秋犯。三年的时间,王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控制了马队,把千总以上的将领都换成自己的人,打压老将。有经验的将领都被换了下去,王定提拔上来的将领缺乏骑兵作战的经验,让马队的战斗力急速下降。延绥镇以骑兵为主,火器营的实力很弱,守城墙还行,出去野战就是找死。

    李伯年清楚王定当前的困境,便准备和李相良利用马队内部的矛盾,重新把马队掌握在手里,让吴敏重归延绥镇。

    第二天,吴敏醒来后,李相良把这一计划告诉了吴敏。吴敏本就有回延绥镇的心思,在听完李伯年的讲述后回归心思更浓烈,但考虑到自己目前的状况,吴敏觉得还是要慎重一点,山西方面的态度也很重要,特别是现在新巡抚马上上任。

    谭良栋在得知李相良的计划后,急忙问吴敏:“吴哥,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延绥镇?”现在的吕梁营离不开吴敏,整个吕梁营的体制都是吴敏一手打造的。

    吴敏知道谭良栋在担心什么,说道:“你放心,重回延绥镇哪有那么简单,短时间内肯定是不成的。”

    谭良栋稍稍放了下心,以前杜松就跟他说过,吴敏的心在延绥镇,当时谭良栋还不是特别在意,没想到这次来了一趟陕北,吴敏就决定了。想到这,谭良栋决定继续扩大第三营的实力,吕梁营不能散!

    陕北边镇变动不多,与之对应的,辽东边镇今年遇到了一场大的失败,而这场失败也影响到了远在山西的吕梁营。

    去年,建虏攻克沈阳,并改名为盛京,以此为都,彻底在辽东站住了脚。今年,又攻下北镇,辽东总兵刘渠战死,辽东军被迫放弃原先的驻地广宁,移师山海关,辽东边军损失惨重,极大地震惊了明朝廷。但让人很无语的是,蓟辽总督王象乾把责任都推给了巡按熊廷弼,在蓟辽监军的兵部尚书张鹤鸣在兵败后一直待在山海关,既不引咎辞职,也不理会朝廷的诏令,让朝野上下哗然。

    天启皇帝对于张鹤鸣这样的老油条毫无办法,强令撤职吧,不通过内阁很难办到,张鹤鸣在朝中支持的人不少,其人在东林党中地位颇重,东林党是不会丢掉兵部尚书这个重要职位的。不撤职,那朝廷就是一个笑话了,堂堂兵部尚书,竟跟市井流氓一般,毫不负责。

    当了两年皇帝,天启皇帝感觉有心无力,自己就和那橡皮图章一样,任由众大臣摆布,辽东出现那么大的失败,竟然连个主要官员也撤不动。党争的弊端越来越显眼,天启皇帝感觉自己控制不了局势,决定扩大一直野心勃勃的秉笔太监魏忠贤的权力,学习老祖宗宪庙老爷(成化皇帝)和武庙老爷(正德皇帝),用宦官制文臣。

    同时,山海关距离京师过近,辽东军损失较大,便准备从直隶、山西、山东调兵进山海关,防御建虏。

    已经快要进入山西境内的刘策接到兵部左侍郎王在晋的文书,兵部尚书张鹤鸣不回朝,兵部事务暂由王在晋代理。朝廷决定调一部大同镇边兵到山海关,协同防守,大同镇兵力上的缺口暂时由省内卫所兵补充,以防御察哈尔蒙古诸部。

    刘策看完文书后,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吕梁营,想到了吴敏。吕梁营当前驻地在永宁府,是他们自己占的,按道理讲是不符合朝廷规制的。但吕梁营是招抚过来的,到现在为止还是粮饷自筹,朝廷的命令很难约束到。

    卢象升也看了文书,看完后也想到了吕梁营。在从京城到山西的一路上,卢象升想了很多。晋西北五县当前最大的问题便是夏税秋粮收不上来,连续两年的干旱和流民流寇的肆虐,五县的秩序基本崩溃。吕梁营现在在永宁府和岢岚州能自筹粮饷,一是人们把本应交给官府的夏税秋粮交给了吕梁营,二是谭良栋以整个柳林煤炭的产业来养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