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第二更)



    第二百二十七章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第二更)

    “……”所有人都无语的看着这两个夯货,在宫门口堵人,你们这也太明目张胆了吧?

    李世民同样是嘴角抽搐,你们这两个老流氓,竟然当着朕的面扬言要打人闷棍,太不给朕面子了。尤其是尉迟敬德,前面的话说的挺好的,还以为你转性了呢,现在看来,还是原来的配方,原来的味道啊。

    “知节,不得放肆。”虽然心里想笑,表面上李世民还得装作严肃的样子,训斥道:“这里是金銮殿,岂是你撒野的地方?”

    “皇上,不是老程我放肆,实在是这些混蛋们说的话太混账了。”程咬金气哼哼道:“说白了他们不就是想要越王的银子吗?还林邑贫瘠,林邑要是贫瘠,越王殿下能从一个小小的日丽城中搜刮出五百万两银子出来?这还没算那些堆成山的物资,换算成银子,恐怕也不下于一百万两了吧?这就是六百万两啊……还有一个金矿没算……

    这样的地方也叫贫瘠?那老程得问问我们的李大人和崔大人了,如果连这样的日丽都还算贫瘠的话,那你所谓的富庶该是什么样的?长安?还是洛阳?问题是天底下又有几个长安和洛阳?”

    “这话也有点道理。”李世民点头赞同道:“光是一个日丽城中都能得到这么多银子,别的城池就算没有日丽城多,但一半应该也是有的,何况还有僧伽补罗以及富春,这两个可是林邑最富庶的两个城市了,其规模远远不是一个小小的日丽能比得上的,那里的利益应该会更多才是……”

    说到这里,李世民将目光投向刚刚才站起来的李正道身上:“李爱卿,对于知节的话,你又作何解释?林邑毕竟也是一个国家,虽然小了一点,但也不至于连五百万两都拿不出来——对于此事,爱卿最好给朕一个解释。你只记得我们屠杀了林邑五万百姓,但你却没有说我们被屠杀的那三州百姓的仇,应该找谁来报啊?依旧还在找贞儿吗?这些人可都是在贞儿进入南洋之前被林邑和白头屠杀掉的,和贞儿可没有什么关系啊。”

    李正道被吓得满头冷汗,但还是强硬的辩解道::“臣……臣以为……以为,林邑白头者,蛮夷之地也,国民知礼数,不懂教化,因此野蛮一点也是应合情合理的……但是我大唐以仁德治国,报仇臣不反对,但屠城就有点过分了,这种事情传出去了,那大唐在别人的眼中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与蛮夷又有什么区别?以德报怨才能彰显我大唐大国气度啊。”

    “以德报怨?”今天李世民是第二次听到这个词语了,不由嗤笑一声:“以德报怨,如果朕没记错的话,是出自《论语·宪问》吧?李爱卿是当世儒道大家,精研儒家经典数十年,那朕倒是要讨教讨教,这以德报怨的下一句是什么?”

    “这……”李正道当即傻眼,直接卡壳死机。

    以德报怨的确出自《

    --0---0---小--说---00xs.cc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论语》,但孔老夫子说这句话可不是这个意思啊。

    《论语·宪问》中的原文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话是什么意思?有人问:“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人家老夫子的意思根本就是支持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可没说要以自己的善行来对待自己的仇人啊。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意思,纯粹是后世儒家断章取义,故意歪曲孔子经义,用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结果这一套理论竟然还被传了下来,当真是匪夷所思,奇哉怪也。

    不过“以德报怨”这个理论在历史上倒是真的有,不过提出来的不是孔子,真正提出这个理论的其实是老子——《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问题是你们是儒家弟子啊,你们没事学什么道家的经义啊?你们是想要叛变师门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