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学诗-第2/3页



    王安石上这万言书,本是一腔热血,胸中怀着治国安邦的良谋,只要官家肯采纳,他就可以施展方略,并以性命报答官家的知遇之恩。

    不过仁宗皇帝的冷淡反应,倒是令有些王安石心如死灰。

    在这份疏里王安石认为‘如今天下安危治乱尚可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而仁宗皇帝有些贪图‘逸豫’了。

    王安石心灰意冷下,见了李觏让他代自己推荐这三字诗,自己则打算辞官回乡养老。

    不过这时候宋仁宗却对王安石委以重任,让他担任祠部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三司是宋朝的实权部门,朝廷政务三司能管之大半。

    这三司分别是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王安石所在的度支司,有度支使领之,副使一人,判官三人。

    职务是掌天下财赋之数,每岁均其有无,制其出入,以计邦国之用。

    这个岗位可以让王安石了解大宋财政的方方面面,学习到许多治国理政的经验。

    但是李觏受王安石之托,却没能把三字诗之事禀给国子监,全因他与吴中复不和,导致此事罢了。

    李觏也因此甚为可惜。

    杨南仲听李觏说起王安石笑着道:“我虽未识介甫其人,但看这篇文章也知官家断然是不取的。”

    “如何见得?”

    杨南仲笑着道:“你可知庆历二年王介甫本可状元及第,为何却取了第四?”

    “为何?”

    杨南仲道:“我听我外祖晏公言语,他在殿试文章里写了一句‘孺子其朋’!此言出自《洛诰》乃周公劝导成王之语,王介甫以周公口吻称官家为孺子可乎?故而官家将王介甫降为第四!”

    李觏道:“还有此事。”

    杨南仲道:“如今王介甫再劝官家,亦是如此,重蹈覆辙也!”

    李觏道:“难怪,难怪,王介甫当初若非仕途无望,也不会将此诗给我,并再三叮嘱。可惜了。”

    杨南仲见王介甫,李觏都如此看重此三字诗,也是重新读了一番。这一番读来,也觉得读来朗朗上口,且此句平易近人。

    “兼有千字文之文采辞藻,百家姓记诵之美,真是好文,你说是一个神童所文,这样的神童为何不知他的姓名,若是禀了给了官家,赐个一官半职也是不难啊。”

    李觏道:“吾也以为如此。”

    而如今这位三字诗的‘作者’章越正一肚子怒火地返回斋舍,将此事告之刘几。

    刘几亦道:“直讲未免太严苛了,哪有这番道理。”

    “你诗赋虽说一直为否,但经义却一直为优,如此也不到开革。”

    太学之中,因胡瑗提倡经术,故而进士斋三日考诗赋,八日考经义。

    平日私试考核,以诗赋,经义为优平为学生打分。

    如果诗赋经义具优则为上,一优一平为中,具平及一优一否为下。

    若是一平一否三次,或者两否一次,则发还原籍。

    章越这三次私试都是一优一否,还轮不到开革的份上。

    同时太学还有兼考核行艺,这个是由直讲和斋长来定夺。

    直讲主要看平日‘感风’多少,是否‘未留宿’来判断,像黄好义‘体弱多病’的,行艺只能得一个下。

    而章越这样大门不出,整日在斋舍读书的好学生,加上平日与刘几交好,行艺自是得一个‘优’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