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人情-第2/5页





        高厂长听到后,有些脸红。

        他知道楚斌说的事。

        中国航空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向苏联学习。

        至于苏联这个老大哥……

        不好说!

        反正中国起步时,各种研究和试验方法并不完善,对性能特性引起各种故障的研究不够,可靠性和寿命的试验方法不够完善。

        再加上当时是跟着苏联的设计指导思想走,以追求高推力为主,忽视结构强度,牺牲发动机寿命和耗油率等。

        当然,要是有苏联那种恐怖的数学基础的话,或者说是他们那样的科学基础的话。

        那未必不能走出一条路。

        但问题是中国和苏联情况不一样啊。

        本来苏联的发动机就是推力大,寿命比较短。中国航空基础还不如苏联,都还没有消耗完,为了国防,只能仓促上马。

        再加上当时工人忙着其他事,对质量自然也不会太关心。

        不管是西飞,还是哈飞,或者是成飞,  制造出来的发动机质量……

        反正空军的意见很大就是了!

        据上世纪80年代中期航空工业部质量司的统计,1952年至1983年,因产品设计和制造等质量问题发生的事故中,  其中发动机质量占48.3%。

        空军当时计算涡喷-6的空中停车率高达0.94/千小时,美国规定发动机空中停车为0.2/千小时,我国空中停车率是美国4.7倍,这主要由于涡喷-6燃油系统出现故障较多。其次是涡轮部件故障和压气机部件故障。

        从1980年到1981年涡喷-8提前换发动机26台。按飞行小时折算,提前换发率高达0.65/千小时。而美国规定为0.2/千小时,我国高出三倍多。

        当然这些都是之前一系列原因造成的,后来有钱了,加上重视质量问题。

        中国发动机的故障率在大幅减少,还有寿命有了大幅度提高。

        虽然推力比还不如俄罗斯,但是寿命却是超过俄罗斯了。

        楚云飞知道单靠自己是无法一下子就扭转局面的,但是他还是希望能尽自己最大努力缩短距离。

        例如在自己死之前看到运20、歼20等项目上马。

        高厂长也是想改变西飞,以前是没钱,也只能一步步来。

        现在有钱了,质量方面当然也要抓紧了。

        不然人家这个大金主不满意,跑去和哈飞、成飞合作了。

        那西飞上下还不一人一口唾沫淹死自己。

        高厂长赶紧做出保证。“楚先生你放心。关于这件事上,我们也是意识到问题。正在严格要求工人遵守上级发下来的《军工产品质量管理条例》,采取“互查”、“纵向横向交叉查”、“质量讲评”、“质量情况分析会”、组织专家对事关飞机安全的飞机质量进行评审。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不合格的产品走出工厂大门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