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9章 宣纸-第2/3页





    王灿清楚郑玄的影响力。但也清楚,要说服郑玄出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郑玄一直是隐士。

    他宁愿隐居起来著书立说,也不愿意出仕为官。

    王灿问道:“如今,郑玄在何处隐居?”

    糜竺回答道:“回禀主公,郑玄隐居的地点,在开阳县城外西北面十五里。”

    王灿道:“既然知道了,自当前往拜访。就算无法请郑玄出仕,也必须要让郑玄常住开阳县。有郑玄在,琅琊国名声传出,能吸引无数的士子。”

    糜竺道:“主公英明!”

    顿了顿,糜竺道:“卑职替主公准备好了礼物,主公带着礼物,直接去拜访就行。”

    王灿问道:“是些什么礼物?”

    糜竺道:“卑职准备了些腊肉,一些粮食,以及少部分的钱财。”

    王灿摇了摇头,道:“不必如此,撤掉腊肉、粮食和钱财,带上一摞宣纸即可。”

    “啊!”

    糜竺惊呼一声。

    他有些惊讶,说道:“主公,虽说宣纸刚制造出来,的确稀有。但仅送宣纸,是否太过于单薄了,毕竟对方是郑玄,是天下闻名的大儒。”

    王灿道:“单是宣纸,已经足够,对郑玄这样的大儒来说。他视钱财如粪土,不出仕不求官,给他钱财等,没有意义。至于供给物资,后续定时给予便是。”

    糜竺道:“主公英明!”

    当即,糜竺便离开中军大帐,让人拿来了一摞宣纸。

    王灿带上了宣纸,便离开了军营,往郑玄居住的地方去。

    这一路,王灿策马赶路。

    他速度快,时间不长,便来到了郑玄隐居的山谷。

    这一处地方,背山靠水,地势平坦,风景宜人。郑玄居住的地点,便是在一处山脚下,后面是山林,前面则是浩荡的胡泊,可谓是风景秀丽。

    如今抵近九月,秋高气爽。

    天气失去了六七月的炎热,变得凉爽起来。

    置身于山水之间,更是让人欢喜。

    王灿也是赞叹,郑玄倒是会挑选时间,这是一个不错的地点。当王灿靠近后,能清晰的看到,房屋附近有人耕种,这些耕种的人,并不是传统的农夫,而是一眼看去,颇有书卷气的儒士。

    这是读书人在耕种。

    王灿心思一转,明白这些人,极可能是郑玄的弟子。

    毕竟大儒郑玄的门人,也都隐居的。

    王灿走了不远,就来到宅子外面,他上前叩响了房门。不多时,房门打开,一个青年打开了房门,询问道:“阁下找谁?”

    王灿说道:“烦请通报康成公,王灿前来拜访。”

    郑玄,自康成。

    王灿来拜访郑玄,降低了姿态,以康成公称呼郑玄,这是对郑玄的尊敬。

    “烦请稍等!”

    青年听到王灿的名字,也是略显惊讶,连忙转身入内。

    青年回到院子中,来到书房,见到了正在使用刻刀,一点点修剪竹简的郑玄。如今的郑玄,是刚满六十的人,发须皆白,但精气神极好。他自己修剪竹简,然后准备在竹简上著述文章。

    “老师!”

    青年来到郑玄的面前,躬身行礼。

    郑玄道:“公祐,可有什么事?”

    青年名叫孙乾,字公祐,是北海国人,和郑玄出自同郡。他早早,就追随在郑玄身边,也是郑玄膝下很倚重的弟子。

    孙乾回答道:“回禀老师,王灿在府外求见。”

    “请!”

    郑玄点头吩咐。

    以郑玄的秉性,他是不愿意出仕的,但是,郑玄却清楚,他寄居在开阳县境内,以躲避战火,就避不开这些虚名,躲不掉王灿。

    毕竟王灿是琅琊国实际的掌控者。

    孙乾去通知,不一会儿的功夫,孙乾带着王灿进入。王灿看到了郑玄,面带笑容,拱手道:“晚辈王灿,见过康成公。”

    郑玄起身回礼,道:“王大人折煞老朽了,王大人,快快请坐。”

    虽说郑玄不出仕,但未必是不懂人情世故。他活了大半辈子,这大半截身子都已经入土的人,很清楚不能得罪了王灿。

    王灿吩咐道:“来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