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三章 高拱不要脸



  张居正看着朱翊钧,颇为老怀大慰。陛下心怀百姓,这对大明来说是一件好事情,只要心怀百姓就不是坏事。

  不过看到眼前这些孩童,张居正却有些不以为然。

  在张居正看来,陛下的所作所为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眼界还是窄了一些。这些孩童救回来又能怎么样?天下这样的人何止千千万?

  不从根子上下手,那是没用的。根子是什么?

  是改革。

  张居正笑着说道:“陛下仁厚,心怀天下,当真是天下百姓的福气,也是大明的福气。臣为天下贺、为大明贺!”

  朱翊钧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摆手说道:“如此微不足道的事情,怎么能当得先生如此夸奖。朕为大明天子,心怀百姓也是应该的。”

  君臣二人之间的气氛瞬间就融洽了起来。

  朱翊钧也没有让张居正离开,而是留他吃了一顿安安稳稳的饭,这才让人把他送了回去。

  和张居正一起送回去的,还有一大堆的赏赐,各种绫罗绸缎、金银财宝。

  等到张居正走了以后,朱翊钧坐到湖边,躺在刚刚让人做出来的摇椅上,整个人有些疲倦。

  不得不说,这种假笑一样的社交生活,还真的挺累。

  半眯着眼睛,看着天空中的白云,朱翊钧喃喃的说道:“张居正已经回来了,高拱想必也快了吧?”

  河南新郑。

  高拱看着眼前的圣旨,脸色很是纠结。

  半晌之后,他才抬起头看了一眼坐在不远处的王安,问道:“你们家公公可曾来信?”

  “回高老,来信了。”王安点了点头。

  “怎么说?”高拱闭着眼睛,沉着脸。

  说实话,这份圣旨他很不满意。当初自己上疏到京城,就已经让高拱觉得有一些不妥当了。因为如果真的这么干的话,是丢人的事情。

  不过被张居正气了一顿以后,高拱实在是忍不住了。在那样的情况下,面子算什么?

  实惠和好处才是真的。

  于是他就上了一本奏疏,请求回京城。

  当初陈矩可是说好的,只要自己这么做了,就能让自己回京。他也做到了,陛下的确下了圣旨让自己回去。

  可是这圣旨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自己想要的是朝廷的诏书,而不是陛下的中旨。

  如果自己现在奉陛下的中旨回京,名声会更差。原本就是自己自动请求回京的,现在连这个脸也不要的话,那就真的没有脸了。

  高拱的脸色有些难看。

  王安倒是气静神闲,公公在信里面交代的清楚。

  想了想公公的交代,王安抬起头看着高拱说道:“高老,不是我家公公不想帮忙,实在是你在京里面树敌实在太多了,而且也没人支持你。不要说其他人,连张四维都没有表态。”

  “当时我家公公也没有想到,本想着这件事情出了以后肯定会有人支持,到时候我家公公再劝说陛下顺势下一份诏书。可谁想到啊……”说到这里,王安就不说了,端起一杯茶水喝了一口。

  虽然话没说完,可是话里的意思却很明显:不是我家公公不帮忙,而是朝堂上的阻力太大;朝堂上的主力大是因为你自己。

  高拱脸色通红,很想反驳,可是又没法开口。

  他离开京城多年,那些元老故旧早就已经顾不上他了。官场上人走茶凉都算是轻的,很多时候人没走茶就凉了,何况他这种离开这么长时间的人?

  这已经不是人走茶凉的事了。

  见到高拱张红着脸不说话,王安觉得火候也差不多了,继续说道:“高老,这是我家公公能够做到的最大限度了。不过我家公公还有几句话,让咱家和高老说。”

  “什么话?”高拱沉声问道。

  “我家公公说了,高老想要重起,那就要忍常人所不能忍、行常人所不能行之事。古有韩信胯下之辱,相比起来,高老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至于些许流言蜚语,高老不用放在心上。这些人全都是一些趋炎附势之徒,等到高老重新上位之后,这些人又能怎么样呢?他们会尽力吹捧高老。现在他们如何看低高老,将来就会如何自打耳光。”

  高拱看着王安,沉默了半晌没有说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