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运业 完-第2/3页



  兴和造船厂附近的街道来往购物的百姓成百上千,即便李明远在副厂长牛尚周等人陪同下,没有进入街道中心,目光所及之处,也能够感受到街道上的热闹气氛。

  “陛下,您要不要到街道里面看看?”

  兴和造船厂副厂长牛尚周走在李明远左手靠后位置,建议道:“厂区西部四条街区分别属于松江府名下的安福镇、宜丰镇,两个镇子再加上四条街道,总人口大约为7万人,

  听两个镇子里的地方官员们说,松江府有意将两个镇子和四个街道合并为一个县,县治就放在距离厂区四五里路程的新厝街道。

  您往东面看,就是前面悬挂”漢”字国旗的那条街道,厂属小学堂也在新厝街道上。”

  “晚上还有事务要处理,今天我们站在街道外面随意看看,就不到街道里面去了。”

  李明远望着夕阳下一杆迎风飘扬的旗帜,开口道:“这两天在船厂厂区周边视察,看到厂区里面也有不少年龄不到十岁的孤儿,他们和船厂工人家庭的孩子一同在小学堂里学习,你们船厂管理层平时要与地方学校加强沟通,重视厂属孤儿的就读问题,在生活和学习方面,要多给予他们一些关心和爱护。”

  “陛下放心,在厂区生活的幼童孤儿都有专门人员看护、教导,船厂管理层每隔一段时间,也会抽查、监督厂区孤儿的生活状况,虽然船厂方面不能完全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但是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我们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获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机会。”

  “你们做的不错。”李明远停下脚步。认真道:“远东地区每年输入的移民中,有数万名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的抚养、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各行政机构和国营企业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妥善解决,所以,你们身上的担子不轻,今后也要继续保持当前这种尽职、努力的状态。”

  “是,陛下。”

  牛尚周点头应答。

  “提高新型远洋轮船建造能力的事,你们准备得怎么样了?”

  即将结束今天的视察工作时,李明远忽然问道。

  “启禀陛下,经过和远洋航运公司沟通交流,我们初步确定了一个应对方案。”

  牛尚周回答道:“

  民营造船厂方面,两家国营造船厂初步选定了四家协同合作企业,

  一是张老先生名下的南太平洋远洋航运公司,南太平洋远洋航运公司拥有两2个5000吨级民用船坞,4个3000吨级民用船坞,附属工业企业71家,经营范围包含远洋移民运输,商品转运、销售,内河航运等二十余个行业,

  产业工人将近2000人,无论是综合技术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位居民营航运公司首位。

  其次是盛昌航运公司,盛昌航运公司以远东移民商人孙英德为代表,由发昌、大昌、顺昌等32家本土民营航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1886年注册,初始注册资金920万汉元。

  名下拥有5000吨船坞2座。3000吨船坞5座,船厂基地2座。产业工人1100人。

  其三是庆华轮船公司,

  庆华轮船公司由闽南移民商人邱忠波主导成立,1887年9月成立,注册资金780万汉元,名下有一家5000吨级民用船坞,3家3000吨级民用船坞,本土产业工人840人。

  不过庆华轮船公司创办人邱忠波早年是闽南航运业巨头,其家族自从1884年移民本土后,他把闽南至泰国、东印度群岛、马来群岛等地区的航运经营权转交给了闽南商帮名下的宝远航运公司。

  庆华轮船公司虽然在本土航运业默默无闻,但是在南洋地区航运方面,庆华轮船公司占有的航运市场份额却要超过盛昌航运公司。

  除去前面三家,我们和远洋航运公司选定的最后一家预定合作民营企业是泰昌航运公司,

  泰昌航运公司注册资本最低,1884年公司注册时,总资本只有182万汉元

  占大头的是何秉桓和廖竹宾,两人分别投了60万两银子和15万两银子,

  不过,泰昌航运公司虽然注册资本在四家中最低,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

  1884年9月,航运公司初成立时,名下只有7艘买来的二手轮船,以及100多名跟随何秉桓从美返回的华人伙计,而四年多时间过去,在何秉桓以及拥有留洋背景的廖竹宾两人携手经营下,泰昌航运公司名下的员工数量增加至400余人,公司总资产增长了近三点五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