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2/3页





    “持续深化官员选拔体制革新,为国家输送优秀的基层官员。”《每日纪要》是隶属中央礼部的一家官方媒体,报道方式中规中矩,报道内容偏向基层官员任用体制改革。

    “大争之世,扩张之岁,天命大汉,再造炎黄!”

    和政府机构下辖的官方媒体各有侧重的报道不同,隶属于国防军总部的机关报《青军报》开篇以一种气势恢宏的手法报道“天命昭昭,国运在汉。时值三千年之乱世,我辈汉家儿郎自当开拓进取,强击白种西夷,守卫脚下三万里江山,开创华夏之未有伟业!…………”

    一周后,美国《纽约时报》最新一期的时事报道上面出现一栏关于汉国的报道:“可怜的阿根廷人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财富,野蛮的黄种人站在白人的尸骨上面嬉笑庆祝,愿上帝保佑阿根廷人早日解脱黄种人的魔爪……”

    美国国内因为白人歧视华工的影响,汉国占领阿根廷对他们的影响更大,民间报纸利用底层白人民众狭隘、报复的心理,大量宣扬黄种人威胁白人的言论,以图获取报纸销量和社会影响力,而美国上层垄断资本家,尤其是大农场主和纺织厂主,正趁着汉国被封锁的机会,高价出售粮食、牲畜、农产品加工产品、纺织产品等工农业产品,根本不打算与中下层白人为伍,加入煽动政府对汉国开战的队伍。

    农业是国家经济崛起的基础,根据数据统计,从1870年至1879年,汉国耕地面积增加了5倍,从1600万亩增加到8100万亩亩,

    特别在1875年至1879年期间,小麦带、玉米带的开垦,使小麦产量增长近2.4倍,玉米产量增长约3.5倍,阿根廷北部湿润地区的发展使水稻生产产量增长约4倍。同时,因为拉普拉塔地区有广大的天然牧场,又可以在大面积耕地上种植牧草和玉米作为饲料,所以汉国的畜牧业发展非常迅速,与之相对应,屠宰、肉类罐头加工、农产品加工制造企业等轻工业企业在十年间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逐步成长为支柱型技术产业,并且从1878年开始,本土的农、畜牧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总产值超越纺织企业,成为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0--0---小--说---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汉国生产产值第一的工业行业。

    本土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并扩大了国内市场。汉国的工业产业布局首先从农产品加工和棉纺织业开始,农产品加工和棉纺织产业首先为本土培育了一批基层工业技术人才,其次,农产品和棉纺织出口赚取的资金,缓解了政府发展核心重工业的财政紧张。

    美国同样依靠农产品起家,横跨整个十九世纪,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一直为美国提供最广泛的财政收入,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最后一个十年,工业产值才超越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美国的支柱型产业。

    汉国本土农业实行以家庭农场为主的生产模式,平均一户家庭二百亩到三百亩的农业用地,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普遍比美国农民高出两到三层。

    拉普拉塔平原的土地肥沃程度高于美国,华人的勤奋程度也不是美国农民比得上的,因此,在农产品的出口竞争中,汉国商品具有价格上面的显著优势。

    英国封锁汉国海上运输之前,在美洲诸国中,巴西内乱不断,农产品出口遭受严重削弱,借此机会,汉国农产品出口额度超越巴西,成为南北美洲,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粮食出口国。

    美国本土正在埋头种田发展,受到军事实力限制,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跨洋攻击汉国,英国派出舰队封锁汉国,虽然帮了美国,但是其国内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

    此时的农用耕地,一亩地产量只有两百多斤,英国从印度等殖民地运输粮食的成本,高于从南、北美洲购买。

    而且远洋舰队持续三四个月的海外远征,每天的花费也让英国政府头疼。

    英国首相格拉斯通不愿让英国卷入旷日持久的战乱,开战之初便不同意用武力解决阿根廷争端,远洋舰队出征阿根廷以后,戈登所部未能完成解救阿根廷政府的战略目标,戈登本人发出的请求兵力支援的电报,不仅被驳回,而且阿根廷沿岸的登陆英军也被伦敦政府强制命令撤回巴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