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嘴脸



  ,明末:帝国崛起

  武锐军出征了……

  冯恺窝在以前的成国公府,现如今的川王府书房内,看着眼前的旨意发愣。

  不错就是旨意……来自南京朝廷弘光皇帝的旨意。

  不过在旨意的一边还有一封书信,书信是马士英写的,废话啰嗦了一大堆,也不知道是不是习惯还是存心卖弄文采,总之一封信写的那叫一个文采横溢,花团锦簇。

  他娘的,冯恺是大老粗好不好,写的这般文采飞扬算哪般鸟事?对牛弹琴咋滴。

  看这种纯粹的文言文,大致的意思冯恺懂,但是要说完全理解……那几乎可不能。

  所以在参赞充当翻译之后,冯恺也算拟清了意思。

  首先,南京朝廷对于冯恺炸死张献忠的大功做出肯定,又对武锐军战败李自成之功,抒发无尽赞誉,言明冯恺乃是大明立国三百年第一良将,功绩甚至还在大宋岳武穆之上。

  李自成逃了,南京朝廷表示遗憾,不过尽管冯恺没能诛杀李自成为先帝报仇雪恨,但驱逐建奴,夺回宗庙之功,已然可昭日月。

  这封书信的核心意思就两样。

  第一,对冯恺的功劳予以肯定并大加赞赏,引用了七八个古之名将来衬托冯恺的功劳足以彪炳千古,值此国难当头,社稷倾颓之际,冯恺就是上天降下来挽救大明江山的武曲星。

  第二,冯恺身为大明之臣,理应派兵迎接弘光帝入北京,朝廷为酬其功,奏请皇帝,当封冯恺为王!

  全文只字未提光统帝,甚至连蜀王两个字都没有,冯恺都不得不赞叹,这么夸他,是怎么才能让蜀王彻底消失的。

  不过对南京朝堂诸公这份睁眼说瞎话的本事,冯恺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当真是不服不行。

  “五弟怎么看?”冯恺将圣旨扔在一边笑问道。

  这次徐老五也没随军,说实话,徐鹏的军事水平真没有多高,他能成为参赞部部长,完全是因为是冯恺的把兄弟,不过华夏本身就是人脉关系社会,无才之人窃居高位者比比皆是,算不上什么稀奇事。

  参赞部也没有张良,刘伯温一类的军事谋划天才,或许也是因为历练不足的缘故,所以和将军们一样,都需要独当一面,先好好磨砺一番,再看看谁是沙子,谁是金子。

  不过徐鹏军事策划能力一般,内政处理能力却也不俗,差不多相当于萧何一样的角色,因此留在京城处理内政、后勤诸事才算人尽其才。

  “无非是拉拢分化罢了。”徐老五笑了笑道:“咱们武锐军一出川就席卷了半个天下,连凶狠强悍的建奴都望风而逃,南京诸公也不是傻子,他们心里面很清楚一旦我军南下,必然是摧枯拉朽,那么他们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大明两京,南都官员虽然不乏以此为跳板最终去了北京位极人臣的,但是更多的还是尸位素餐,混吃等死的养老之官。

  北京陷落,崇祯天子罹难,北京朝堂大臣十不存一,这南京城里坐冷板凳的官员犹如枯木逢春,自然是卯足了劲争权夺利。

  只可惜好景不长,他们还在幻想着和建奴划江而治,而我军已然杀进了北京。

  北京乃宗庙之所在,法统之根本,二哥你扶蜀王上位,自然会迎立蜀王于紫禁城登基,南都官员岂能不慌?

  但是不管怎么说弘光帝都要比蜀王继位名正言顺的多,这也是南都自认为的唯一优势。

  另外,南都众臣虽然位高权重,可内部苟且,外又受制于武将,如此岂能甘心?

  那么为了自身权势荣华,南都众臣自然会想方设法破局,而破局的关键就是二哥你。

  只要二哥能够顺了南都官员的意,他们不但能借二哥之威压制江北四镇,还能继续保有现在的权势,至于坐在皇位上的是谁并不重要,左右都是傀儡罢了。

  甚至于二哥就算自己称帝,小弟都敢说这南都众臣十之七八都会纳头便拜,这个时候大明国祚能否延续对于他们而言已经不重要了,自身的荣辱才是最关键的。”

  冯恺笑道:“那么依五弟的意思若何?”

  徐鹏大笑道:“大明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这群南都官员深受国恩,却无丝毫报效之心,当真是大明之悲,若以小弟的意思,当尽诛之,以谢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