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三章 丧家之犬



在冯恺的印象当中,多尔衮也算得上是位乱世枭雄,当然更多的还是这家伙和孝庄皇太后的那一段半真半假还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什么权谋斗争,什么政治较量那能比爱江山更爱美人有市场,更能搏人眼球。

所以哪怕多尔衮跟孝庄清白的跟雪一样,也没半点鸟用,文人的笔杆子可不是开玩笑的。

至于文字狱……那你得先找到编排的作者再说,找不到难不成还能把天下读书人都给杀了?

于是孝庄皇太后这位清初极具份量的女政治家便成了文人笔下的女主角,比如和多尔衮一见钟情,比如皇太极横刀夺爱,比如为了劝降洪承畴不惜以身委之,比如为了儿子的皇位不惜下嫁多尔衮等等。

这一世满清注定不可能君临华夏,那么那些恨满清入骨的文人还会不会编排出一幕幕大戏,可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现在冯恺关心的可不是狗屁爱情故事,他只知道多尔衮不愧能称之为睿亲王。

睿者聪慧,睿智者也!

能在阿济格惨败之后就立即意识到武锐军战力并且还果决的抽回东路军,就能看出多尔衮见识确实不是寻常满清王公可比。

能在形势未明之际,立即派人接顺治小皇帝入关坐镇北京,可见其雄心魄力,满清诸王根本无法与其相提并论。

能在冯恺刚出潼关就无比果决的开始大转移,而后在武锐军进入京畿之地时就力压诸王公,统帅满清、蒙旗、汉军,把北京城洗劫一遍便立即逃窜,这等果决,此等能屈能伸,就不是一般豪杰能做的到的。

只是可怜了北京百姓。

大明王朝这京师也是多灾多难,本是一等富庶之地,可李自成来了,一顿拷饷成了人间地狱,城里没被拷死逼死的也都成了行尸走肉。

清人来了,抱着一统天下的心思,自然不会学草寇那般杀鸡取卵,为了恢复北京生机,也是不遗余力,不过剃发易服令终究还是伤害到了百姓们的心,也让万民看清了满清想要奴役他们的狼子野心,这也是冯恺唯一看不起多尔衮的地方。

你要说已经拿下整个天下,再玩这一套,然后慢慢镇压反抗也就算了,可你清兵入关才多久,才占领多少地盘,就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那不是特意把天下人往对立面推?

当然,这其中是不是故意为之,冯恺不太清楚,毕竟他对于真正的多尔衮的了解也很有限,不过就算满清短智,可还有老谋深算的洪承畴,还有为满清大业差不多已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范文程,有这两货,多尔衮会犯下这么愚蠢的错误?

除非多尔衮因为入关入的太顺,东西两路军也太顺,所以开始自我膨胀了。

如今多尔衮在他抵达北京之前逃之夭夭,以满清的性子不把北京城刮地三尺,然后留下一个巨大的烂摊子给冯恺才怪。

说到底,苦来苦去终究还是京城百姓罢了……

对于满清逃窜,在冯恺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之所以说意料之中,是因为多尔衮撤回多铎的东路军,既然撤军,那就说明多尔衮清晰意识到了武锐军的强悍至少是当前的大清铁骑所难以抗衡的。

现在不能抗衡,冯恺自然也不可能给他太多的时间,至少在冯恺杀到北京城下之前,大清还没有对抗武锐军的本钱。

和武锐军在西安的两战,尽管死伤最重的是蒙古军和汉军,但是前前后后旗兵也战死了上万!

上万是什么概念?

满八旗旗兵也就六万,这次死了六分之一,已然是伤筋动骨,要是死守北京,就算能战胜武锐军,可大清旗兵再遭受两三万战损,那就算赢了也是输的惨不忍睹。

大清国终究还是旗人太少,本部旗兵只是震慑力量,为大清打天下的还是蒙古诸部和汉军,有旗兵威慑还能老老实实听大清国的话,要是失去了震慑力量,蒙古人和汉人不调转刀口,狠狠从满清身上削下几片血肉来才怪。

要是无休无止的让蒙古人和汉人血拼,恐怕西路军的故事就会在北京城再次上演。

从长远来看,多尔衮选择出关是最为明智的选择,用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以空间来换取时间。

而且也算不上失败,毕竟这次大抢掠,满清抢的实在是太饱了。

对于冯恺而言,此番出川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也算完成,夺回北京,迎蜀王北京登位才是在正统上能够盖过弘光朝的根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