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四十八章 火柱



  冯恺脑海中浮现出后世历史当中吴三桂的形象,这位在明末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一生完全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

  在一开始的时候,他是辽东将门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胸有热血满怀报国之志,对于舅舅祖大寿投降满清是愤怒至极。

  然而随着大明日益衰落,随着崇祯诛杀袁崇焕致使辽东将门和大明离心离德,不说人人自危,至少也都已经抱了自保的念头。

  在崇祯殉国之前,曾经的热血少年已然不在,俨然已经蜕变成了一个处事圆滑更清楚什么是拥兵自重的军头。

  等到大明北方政权沦丧,等到李自成占据北京,那个时候的吴三桂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如何在这乱世的浪潮当中保全自身,如何能在王朝更替之际谋取自己最大的利益。

  然而李自成并没有给予吴三桂需要的一切,或者说清醒过来的吴三桂也不觉得李自成能够给的起他想要的一切,于是在降大顺没多久就悍然去了山海关,拉起了抗击大顺的大旗。

  再接下来就是山海关大战,再然后就是引清兵入关,最终让李自成遭遇一片石大败。

  对满清居功至伟的吴三桂最终成了满清不值钱的平西王,并且充当起了为大清国定鼎天下的急先锋,多年征战,最后亲手用弓弦勒死了南明永历皇帝,彻底宣告大明三百年天下彻底成为历史。

  最后自然就是吴三桂恬不知耻的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谋反,最后干脆连旗号都不要了,直接自己当了皇帝,最终病死于征途,否则最后到底会是个什么局面,谁都说不清。

  单骑救父,冲冠一怒为红颜,镇守山海关,引兵入关,三藩之乱……

  吴三桂身上的故事太多,以至于让这家伙成为华夏几乎家喻户晓的人物,就算没能流芳百世,至少也是遗臭万年留其名了。

  站在愤青的角度,站在民族的角度,冯恺有一万个理由杀了吴三桂,然而到了冯恺这样的高度,他考虑问题绝对不会那么片面。

  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不是吴三桂该不该杀,而是利益取舍,是如何利用这里面的文章来达到符合武锐军利益的事。

  当吴三桂的利用价值结束了以后,再考虑走狗烹为时不晚。

  “静观其变吧,现在谈这些为时尚早。”冯恺没有直接对吴三桂的事进行表态,这让徐老五有些失望。

  作为唯一一个知道冯恺真实身份,也知道吴三桂后世历史的人,徐老五对吴三桂的观感远远没有冯恺那么憎恶,他坚定的认为,吴三桂之所以引清兵入关并不是坚决要做民族的罪人和华夏的叛徒,而仅仅只是为了自保。

  毕竟在李自成围攻山海关的时候,在没有强援对抗大敌的时候,不引狼入关,那么等待吴三桂的唯一下场就是身死族灭。

  至于大败李自成之后,顺势投降满清并且成为满清的平西王,徐老五觉得这是顺势而为罢了。

  因此徐老五坚定的相信,只要给吴三桂一个机会,那么吴三桂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归降大帅,然后在归降之前狠狠捅满清一刀,比如阿济格的人头就很适合做投名状。

  说一千道一万就是徐老五还没觉得吴三桂已经到了非杀不可的地步,毕竟现在吴三桂还只是被迫投降,还没有造下后世那种种罪孽,那么理应罪不至死,至少也该有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谷錃

  但是徐老五也知道冯恺脑海当中根深蒂固的印象和好恶,所以现在还在杀吴三桂还是不杀之间没做出决定,因此他准备劝劝,不过现在不是时候。

  鏖战了一天的武锐军战士们并没有休息的时间,现在已经是夏天,尸体不处理了很容易发生瘟疫,伤兵不得到最快最有效的救治,也会造成非战斗死亡,还有就是这大营。

  大营外面死的人太多了,四面的土地都快被血水染红了,刺鼻的血腥会引来铺天盖地的蚊蝇,这里就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所以大营得换地方……

  很快离大营数百米的地方燃起了一支支巨大的火柱,几百上千具尸体被堆放在一起浇上火油点燃开始发烧,空气中焚尸的味道很快掩盖了血腥气,让人更加难以忍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