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1章 江南的反对之声



    仁德元年天气有点冷,皇后的册封大典因此推迟了一些时日,而且这时女官还没有确定。

    一月二十八日,宫中的女官候选人经过几个月的集训,考核,终于到了决定人选的时候。

    今天是朝廷休息日,丁毅也起的很早,然后到东暖阁批了会奏章,现在很多小事情不会发到他这边批阅,能发到他这里批阅的有,地方上的死刑案、大案。

    税收数据,各省收入数据,三品以上官员升迁,三品以上军将升迁。

    还有就是改革的推广进度,成效。

    从奏章来看,民间对今年的新科举非常期待。

    这种奏章你要是放在明朝和其他朝代,可不一定是真实的民间反应,官员们能把丧事喜报,蒙骗中\央。

    但在大乾,地方官员上报到皇帝那里的奏章有两种,一种是必须报的,比如这改革数据,税收数据,地方收入,官员考核等,这各必报的奏章,需要地方头头和各部负责人一致通过,盖印章,签字,少一个都不行。

    像科举的事,县令,县丞、主薄,巡检、教谕等都要认可,才能报到皇帝这边。

    这么多官员要窜通起来,一起说假话可不容易,毕竟现在很多县级官吏,都是丁毅安排提拔的人。

    而且各府会对县,省会对府进行督查,查实,双重保证奏章的准确性。

    因为丁毅知道,古代蒙骗天听的事太多了,皇帝坐在京城根本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不知道发生事情的真和假。

    古代一个县才几个官员,几个人说了算,自然容易欺骗上面。

    现在丁毅在一个县有几百个官吏,再想串通起来欺上瞒下,几乎不可能。

    除此之外,司法部也常年有官吏在天下巡查,就是用来打假,说假话,报假情报的具要严罚。

    另一种奏章不是必须报的,比如县令和知府或巡抚,想单独报件重要的事给皇帝,你可以报。

    不需要经过别人同意,但你得保证,这是重大的事情,而且要准确,一旦报上去,皇帝叫人来查实,查到假的同样要抄家砍头的。

    丁毅看了会全国相关的奏章,奏章里都说百姓们反应还挺迫切,都等着仁德元年第一次科举。

    下面反应这么激动,是因为现在丁毅在中\央已经弄了二十二个内阁,十七个部,而地方还是县丞、主薄,巡检、教谕什么的。

    所以今年要把地方的行政系统和中\央对应起来。

    各县都会有十几个局(内阁有些职能在县府会合并),府州同样是十几个局,省级是十七个司对应京城十七个部。

    这就会增加大量的官员和吏员。

    按丁毅现在的规定,各局各司都是一名局长(郎中),两名副局长(员外郎),有些部门负责人为官,下面的人为吏。

    当然,大乾的官和吏差不多,待遇和级别问题而已。

    而官员犯错或退休,调升等,吏员都可以替补上去。

    次此科举,各县都是在当地直接招人。

    且很多专业局(司)都要只有专业的人能考。

    比如教育局和卫生局,只能有医生和老师才能考。

    能源局,需精通矿产,包括盐糖等在内。

    这下子不是读书才能考了,很多矿工和盐商都能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