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攘外必先安内



    进入崇祯十一年(1638年)二月,湖广农民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被打的受不了,先后受熊文灿招抚,到四月,罗汝才也降明。

    杨嗣昌鉴于其父招抚失败的教训,提出反对意见,并主张刘、张等杀贼自效才可信任, 但崇祯帝和熊文灿急于招安,停战,杨嗣昌只好顺从皇帝意见,相信了农民军的投降。

    这件事的成功,让崇祯也沾沾自喜,突然就觉的丁毅和祖大寿都不香了。

    你们两军头不听话,你们看看, 不用你们的精兵, 朕也能对付流民, 一样可以功成。

    等朕把这些讨厌的流民都解决了,哼。

    想必崇祯这时对未来一片看好,心中爽的不得了。

    与此同时,李自成也顶不住了,被洪承畴和孙传庭合击,败走岷州,这让崇祯更加的激动和兴奋。

    杨嗣昌看招抚成功,可以省下军费,马上奏请崇祯督建火炮和火器,以克奴夷。

    明朝这时有谁会造炮呢?

    正是历史有名的汤若望。

    早在明崇祯三年(1630年),由礼部尚书徐光启举荐,汤若望供职于钦天监,译著历书。他制造各种天文、光学、水力仪器,并时时呈送崇祯, 崇祯对他非常赞许。

    汤若望在大明朝这些年, 先后协助徐光启、李天经编成《崇祯历书》一百三十七卷, 这是一部西方的数理天文学知识的合集著作。

    他还与李天经等人合作翻译了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于1550年撰写的论述16世纪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矿冶全书”(Dere Metallica LibriXII),中译本名为《坤舆格致》。崇祯看后御批:“发下'坤舆格致’全书,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

    不知不说汤若望在大明还是相当卖力,他又在钦天监官员李祖白的帮助下,用中文写了一本介绍伽利略望远镜的《远镜说》,成为传播光学和望远镜制造技术的奠基性著作,对后世有重要影响,这本书也是丁毅部下造望镜的教学书。

    但可惜他写了这么多著作,崇祯每次看完都下发全国各地学习,却几乎无人感兴趣。

    一直到崇祯九年(1636年),崇祯终于下诏让汤若望负责监造大炮,用于辽东战场,抵御建奴。

    汤若望是天主教徒,并不喜欢打仗,但皇帝下令,他也无可奈何,于是指导工匠开始铸造大炮,可这家伙造的有点慢啊,一直造了两年, 到今年才造了二十门。

    他造的慢是有原因, 因为这家伙太喜欢写书了。

    在铸炮期间, 汤若望口述有关大炮冶铸、制造、保管、运输、演放以及火药配制、炮弹制造等原理和技术,由焦最整理成《火攻挈要》二卷和《火攻秘要》一卷,为当时介绍西洋火枪技术的权威著作。

    杨嗣昌正是看到汤若望终于造成二十门火炮,而且看起来挺厉害的,所以奏请再造。

    崇祯看过之后,连他也觉的现在可以狂造了。

    于是崇祯便“嘉其坚利,诏再铸五百位”。

    他这心也是真大,汤若望两年才造二十门红夷大炮,这再铸造五百门要到何年何月?

    但就这时,朝中有人反对,正是工部尚书刘遵宪。

    刘遵宪为人清端,又受知崇祯,这会在崇祯心中也挺高的,明末崇祯的六部尚书换来换去,刘遵宪是少有全身而退的尚书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