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零八章 大儒李轩(求订阅求月票)



  最新网址:李轩看着眼前众儒生嗡然骚动,群情愤慨,却依然是面色平静,淡定如常。

  是五经之首,是儒家的核心经典。

  “尚”即“上”,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传说是源自于上古时的。

  不过有古今文之分。

  今文尚书是大秦博士伏胜在汉初的时候口授,共二十八篇。

  古文尚书,据说是景帝之子鲁王刘余,从孔子故居的墙壁里面挖出来的,比今文尚书要多出二十五篇。

  之后恰逢五胡乱华,文籍丧失,今、古文都散亡,连朝廷篆刻的石经也遭破坏。于是东夏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计有经文五十八篇,被列为。。

  可在后世,已经被证伪。

  尤其是后世出世之后,系伪造一事已经板上钉钉。

  而郑玄,马融都是汉末时代的经学家,古文尚书学派的大儒。

  李轩对于这两个人倒是没有意见,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打击儒门的‘崇古派’,为日后推广自己的学问铺路。

  儒人推崇‘三代之治’,想要‘法古’,是由至圣先师而始,到王莽的时候发展到一个高峰。

  王莽打着‘法古’的名义推行变法,而他的好友刘歆则配合鼓吹三代之治。

  而刘歆正是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编撰了西汉之后儒家的绝大多数经文典籍。

  王莽的新朝虽然灭亡,可刘歆由于晚年悔悟,谋诛王莽,事泄自杀,他留下的经典与学问却被传承了下来,遗留至今。

  儒门发展至今,崇古的风气愈演愈烈。

  可这种风气,无疑是不利于李轩推广新学的。

  李轩是立志要做一个新圣人,以垂范后世儒人,保卫自己的变法果实与政治遗产的。

  可如果大家都去崇古去了,去羡慕三代之治去了,那么置他这个新圣人于何地?

  后世人还要不要听他的学问,学他的,与?会不会打着法古的名义将之废黜?

  所以‘古文经学’这一学派与经典,李轩势必得将之扫入垃圾堆。

  只有打倒了旧的偶像,新的偶像才能立起来。

  哪怕因此动摇理学根基,李轩也在所不惜。

  这其实是与虞子的理学一脉相乘,虞子之学虽然也有许多是古文经学的内容,可这位亚圣也意识到了古文经学是伪作,所著经书大多都偏向于今文。

  唯独古文经学倒下之后,理学的部分经义需要重构,这却正合李轩心意。

  而李轩现在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刘歆,贾逵,郑玄,马融等等古文经学的大儒,从文庙中排除出去。

  至于谷梁赤,传闻是的著作者。

  是孔子著述,后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人分别在的基础上做了阐释与补充。

  而刘向,蔡千秋,则是谷梁学派的大儒,也同样在后世获得了配享文庙的资格。

  李轩对的厌恶,还更在古文经学之上。

  这是儒家崇尚‘亲亲相隐’的根源,强调礼乐教化,尊王而不限王,力主仁德之治,处处突出君主的绝对权威。

  他们主张必须严格贵贱尊卑之别,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对于君王与贵人却不加任何限制。

  据李轩所知,后世大清入主中原,倍受推崇。

  皇帝说‘治统在于朕,道统亦在于朕’,奴臣说‘主子永远是主子,奴才永远是奴才’。

  他们还推崇强调宗法情谊,至圣先师虽然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可与还是认可大义灭亲的,谷梁春秋却认为这不合礼法。

  历代大儒将‘亲亲相隐’用于决狱,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公示,就是西汉宣帝年,大兴之后。

  也就是从这个年代开始,世家门阀开始兴盛,地方间的宗族势力崛起。

  而如今大晋皇权不能下乡,宗法胜于律法,这对李轩来说,无疑是没法接受的。

  这还关系到未来他能否将那数千万女性劳动力,从乡间解放出来的问题。

  所以必须是伪学,自谷梁赤以下一切谷梁学派的宗师,都不能配享于文庙之内。

  李轩认为这是伪儒之始,深通恶绝。

  “汾阳王此言谵妄!”

  人群中,那位白发老儒气得倒仰:“古文尚书传世万载,载德治之要诣,是万世之道统,百代之垂范,怎么可能是伪学?即便你是当代理学护法,也不能轻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