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7【九龙楼王】



  在坲山待了七天之后,项南一行人返回澳門。

  随行的,还有在坲山招募的一百多工人。

  刚好,项南的仁济药厂因为订单太多,正好要扩大规模,所以就刚好便利这些人。

  回到澳門之后,项南和周清泉各出一万银元,收购了大块地皮兴建新厂房,扩大生产规模。

  而且,此次扩大生产规模,不只是厂房要扩大,连带生产技术也要升级。

  之前还是人洗药、泡药、碾药、炒药,现在则预备引入多台机器。这样一来,很多工序都由机器负责,生产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周清泉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抗战胜利了,接下来,國家一定会蓬勃发展,老百姓也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所以他们要多生产药物,治疗更多的伤病,来为國家做贡献。

  不过项南却知道,接下来,还会有解放战争,离着和平还有很远。

  ……

  三个月后,新厂开工生产。

  与此同时,国共内战开始打响。

  眼见战乱又起,民众心中都不禁蒙上一层阴霾。

  项南却认为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这个國家,再由國黨统治,绝对是死路一条。所以内战打得好,它们理应被推翻。

  而且项南知道,内战打响之后,资本为了躲避战乱,一定会从内地撤离。而一河之隔的澳門、香江自然就是最佳落脚点。

  因此他和周清泉商议,一起在香江投资盖楼。到时候,一定不会少了租客。

  周清泉对项南的洞察力,早已佩服之极。

  三五年,东洋人还未全面侵华,他就看出坲山会沦陷,所以劝自己搬家。

  当时搬家时两个选择,一个香江,一个澳門,项南力劝他选择澳門。果然香江四一年被东洋入侵。

  三年零八个月的占领期,香江人口由一百六十万锐减到六十万。死得死,伤得伤,逃得逃,出了一幕幕人间惨剧。

  相反,澳門作为唯一的中立区,却免于日军侵袭。他们也得以幸免于难。

  而且,项南提前储备大量食物,也使得他们在战争期间,依然能够吃饱饭,吃好饭,没有忍饥挨饿。

  从这一点来说,项南称得上洞察先机,算无遗策。

  也正因此,周清泉对他所说的,投资香江地产的计划,非常支持。

  当下,两人各出了三十万港币,准备到香江买地盖楼。

  抗战期间,虽然仁济药厂的生意遭受重创,但在项南和周清泉的悉心经营下,不仅没有亏损,反而还连年盈利。

  九年时间,两人都积累了数十万计的家财。

  ……

  四零年代的香江,其实已经相当繁华。

  它的人口一度多达一百六十万。要知道,过百万人口,已经算大城市了。全國十四亿人口,过百万的城市不过九十三座。

  因此,项南和周清泉凑得六十万港币,在闹市区已经买不到地皮了。

  好在他知道香江未来会飞速发展,城市外扩的速度非常之快,因此就把目光放在偏离市区的郊区。比如九龙城、深水埗、黄大仙等地。

  经过一番比较之后,最终在深水埗,以一港币每平尺,购置了近四十万平尺的地皮,随后建造七层的民居,供租赁所用。

  据项南所知,随着内战的打响,为了避难,有大量人口涌入香江。

  香江人口数量,从四五年的六十万,增长到五零年的两百万,翻了近三倍之巨,平均每个月就有十万人涌入。

  这么多的人口涌入,自然就需要房子。因此现在盖楼,到时候,坐等收租金就可以了。

  楼房是项南亲自设计的,房子面积很小,各个都只有二十到三十平,勉强算一室一厅。

  项南考虑得是,难民都没什么钱,大房子是租不起的,小房子能容身就很好。所以把房子盖小一点,租金收便宜一点,这样就能承载更多难民,不至于让他们露宿街头。

  ……

  而项南刚到香江发展时,其实也不是太顺利。

  香江这边的帮派势力,要比澳門还多,还横。像什么和合图、和安乐、和胜和、联英社、潮州帮等等。

  每个帮派旗下,还有一个个字头,多则上百人,少则数十人,因此可以说香江帮派势力多如牛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