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节 是危是机-第2/3页



  在侯东回来之后,迁入的速度还在加快,不但有江南迁入扬州的人口,北方迁入的同样不少。建炎南渡,南渡的不止是皇帝,无数平民才能将北方的文化带入江南,刺激江南文化大发展。

  在金军、巨寇和乱兵夹缝中生存实在太难,金兵退走,大量躲在各处的难民出来求活,往南是唯一的生路,因为北方比两淮的生存环境更加残酷。去年秋,金兵率先在河北、山东一带肆虐,南下后,哪里的流寇一直横行,今年春,金兵北撤,途径山东、河北,又是一番肆虐。

  如今河北、山东一带,已经婉如炼狱。春天,平常年景都是穷人的苦日子,春荒不是那么好过的,借青苗款度日,早就是常态,否则王安石不会搞出一个青苗法;但现在连借青苗款都没处借去,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于是入春后,山东大饥,人相食,啸聚蜂起,巨寇宫仪、王江,每车载干尸以为粮。巨寇需要用干尸做粮食,老百姓早就人吃人了,这样的情况下,成群结队沿着梁山泊南下,是唯一的活路。

  南下的流民中,同样有各种各样的头领,互相抱团取暖,抱团相斗,劫掠地方,新的巨寇不断形成。因此金兵退走之后,淮南地面上,一直就没有平静下来,流寇互相裹挟,让徐州一带的生产一直无法恢复。

  赵立带着徐州乡兵不断跟流寇作战,他恨透了这些从山东来的流寇,他们为什么不在他们家乡饿死,而要祸害别人的家乡。

  沿河都收复了,从扬州往北的漕运已经畅通,但残破的开封、宋城是不需要去了,徐州已经是尽头。扬州大量粮食在徐州发卖,可流民们身无长物,青壮大都投了贼寇,老弱们只能卖儿卖女。唯一的例外是,扬州官府在招募大量工匠,不计较年纪老迈,木匠、瓦匠、铁匠他们都招。

  来自北方的手艺人,来自南方的商人,都向扬州迁移,很快就擦出了火花,扬州的物产立刻就多了起来,以前扬州是一个消费为主的城市,如今开始朝着手工业城市迈进,成为消费和生产并重的繁华之都。

  扬州城已经渐渐容纳不下日益增多的人口,流民们开始在城外搭建窝棚,沿着运河两岸,护城河内外,搭建起了密密麻麻的窝棚,给城防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扬州治安也再一次急剧恶化,盗贼多如牛毛,给官府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但人口的持续迁入,带来的是扬州的持续繁荣,市面上的物价始终保持高位,生活压力很大,资产增值更快,已经基本恢复了承平年代的价格,总算让侯东赚了一笔。他可不是为自己赚钱,他的家财只有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公主的产业。一想到公主,侯东又不由担心起来,他担心的是延庆公主。

  人都以为过了江就安全了,金兵永远打不过长江,长江天险,不但是赵构的心理防线,从河北开始,就不断被身边的文官劝说要南下过江,也是老百姓的心理防线,有史以来从没有骑马的北方游牧政权成功攻占江南。东晋时期,谢安用一场淝水之战为天下人心中筑造起了一条永不陷落的心理防线。

  延庆公主早就过了江,可谁能想到,江南竟然会内乱。侯东是在巡演的路上得知苗刘兵变的消息的,一直到平江府,才弄清确定的消息,皇帝竟然退位了。苗傅做了太师,御营都统制,刘正彦是副都统制。可是刚刚回到扬州,却听闻这二人竟然又被任命为淮西制置使,淮西制置副使了。紧接着又听到张浚明联名刘光世、张俊、韩世忠明发的天下勤王檄文,声讨苗刘叛乱,要各州兵马清剿。

  苏杭一带全都乱了,还好他侯东跑的快,不然可能就被苗傅捉住,卷入这种兵变中,公主都护不住他,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可是公主呢?侯东却失去了联系,让他极为担忧。

  之前公主在镇江停留了一段时间,王渊平定杭州陈通之后,康王南下杭州,公主最后才起驾,也没有直接去杭州,而是去浔溪村逗留了一段时间。侯东去平江府巡演,得知苗刘兵变的消息后,专程去了一趟浔溪,想把公主重新迎回扬州,结果别院留守说公主已经走了,被登基后的皇帝迎往杭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