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节 麻烦登门-第3/5页



  李慢侯当然是支持和谈的,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强行开战损失只会更大。宋朝现在急需要休养生息,李纲加固防线的措施,虽然稳定了局势,可是江南的赋税也大幅度提高,各地都有些不稳。

  赵轻卿道:“议和基本定了。金国甚至愿意放回二圣。”

  金国竟然愿意放回徽钦二宗?这说明确实有诚意,比历史上的和谈更有诚意。但历史上的和谈,是在韩世忠、岳飞、吴阶等人军事胜利的基础上谈成的,现在金国愿意和谈,也不是没有可能,恐怕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金国有什么条件?”

  李慢侯问道。

  赵轻卿叹道:“河北之地。还有金银玉帛罢了。”

  割地赔款,数额李慢侯都懒得问,肯定是一个天文数字,知道了更心塞。

  他也叹道:“能和比什么都好。你们什么时候回京?是回南京还是东京?我听说杜充掘了黄河!”

  其实不是听说,而是史书上说的。

  赵轻卿道:“自然是回南京,东京如今凋敝。靖康二年金兵围城,发遍京城外坟垄,取棺材做马槽,臭闻百里,城内大疫,死者近半。更有饥荒,街头但有坐病之人,俄顷被人剥皮,杂猪牛马肉卖之。”

  回忆起汴京之围的惨状,两个公主心有戚戚,而那时候她们因为听从李慢侯的建议,正躲在江南浔溪别院赏雪。

  赵轻卿接着道:“杜充掘河我早就知道了,九月三日掘李固渡,如今开封以北直到河,一片泽国。金国能议和,也跟掘河有关。黄河决口,金军不能南下东京,是以金军大帅才允和的!”

  李慢侯突然意识到哪里不对劲了:“你是说和谈是跟金军统帅谈的?”

  赵轻卿道:“历来不都如此。金都北去万里,往来不便。金军统帅粘罕可以便宜行事。”

  李慢侯后脊梁发寒,问道:“如果这是计谋呢?”

  他知道历史上的粘罕,是坚定的主战派,主和派是挞懒(完颜昌),此人跟秦桧一样,是金国的主和派,不同的是他被金国人杀了,罪名就是卖国,而秦桧成为宰相。

  粘罕为统帅,就因为过不了黄河,进攻不了东京开封府,然后就同意和谈了?

  当然有缓兵之计的成分,金军几年来,年年南下,年年能榨取几千万两金银,比他们国库收入丰厚多了,如果李纲愿意给个几千万两银子花钱消灾,那也未必不能和谈。

  李慢侯不想知道赔多少钱也得问了:“粘罕要多少金银玉帛?”

  赵轻卿道:“依辽国旧例。”

  李慢侯惊道:“这怎么可能?”

  北宋给辽国每年的岁币是银十万两,绢十万匹,金国人能满足?

  赵轻卿道:“怎么不可能。金国还要大宋称臣呢!”

  称臣?

  李慢侯问道:“皇帝同意了?”

  赵嬛嬛这次回答:“称臣虽然耻辱一些,可为了天下,皇兄已经允诺。只有李纲不允,与朝臣誓言死谏。”

  李慢侯眉头更皱了,这根本不是称臣不称臣的问题,如果能用这样的条件换和平,别说称臣了,让皇帝称孙子都行。主要能用和平时期恢复过来,再打回去,什么问题都没有。

  粘罕只用了这一招,就让宋朝朝堂动荡,懦弱的皇帝和执拗的大臣对立,这越发看着像是计策。

  “皇帝让你们何时回京?”

  李慢侯又问道。

  赵轻卿道:“日程尚未定下,冯公公正在筹备。你也该准备好!”

  李慢侯带的军队,是公主护军,是临时的依仗兵,得跟着公主一起走。

  李慢侯道:“怕是有诈。恳请缓行。”

  赵轻卿道:“我知道你的主张,回京后不会夺了你的兵权。我周旋一下,给你另外安排便是。”

  李慢侯手里的军队已经练成,能不能打且不说,看着挺唬人。这只军队,送谁哪里都抢着要,公主很容易帮李慢侯安排一个前程。

  李慢侯苦笑:“我可不是为自己。总之听我的,暂且缓一缓,已经是深秋,到了冬天自然见分晓。”

  金兵如果要南下,那肯定是秋冬季节,每年都是如此,如果到了冬天都不南下,那就是真的有议和打算。世事难料,李慢侯是知道金国这段时期,并没有做好吞并宋朝的准备。或许愿意诈一笔钱,缓和一下,毕竟他们也要恢复,不是财政上紧张,而是安抚地方。吞并辽国一直消化不良,一开始推行金国自己的部族似的的猛安谋克制,可是出现的问题太多,不得已已经开始采用汉制,在辽国统制的汉地保留旧制。军队也开始改变,从部族军向国家军队转变,开始大量使用汉人军队,称之为签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