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章 新朝气象(三)-第2/2页



熊伯龙含笑点了点头,“不能算是升官,只能算下派。”

“下派?”

张三异和谭凤祯两人全都惊道。

“好好的京官不做,你难道还要去做那地方官,这是什么道理?”

熊伯龙端起茶壶替两人加了一遍茶,想起三人的关系,当下便提点两人道:

“这件事你二人知道就好了,现在许光禄正在按照陛下的要求制定官吏晋升规定,这里面明确提到了,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应该明白,承蒙许光禄看得起,对我也说到了两句。以后官吏升迁必须要有地方工作经验,而且必须一级一级升迁,绝对不会出现以往多级连升的情况。”

“例如我这正六品大夫,要想升为正五品的寺丞,必须先升从五品,再升正五品。正六品到从五品间隔不能少于两年,从五品升正五品间隔不能少于一年。”

“而且现在京官外放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六品主事提拔为知府了,而是必须对等调派或者是升任某某职务。”

张三异和谭凤祯二人听得有些头晕。

熊伯龙只好再次解释道:

“还是拿我来举例子,我这正六品光禄寺大夫调到地方上去要么是从某个州府的同知做起,要么是到某个道,比如山西道做个光禄院的副职领导。”

刘锡命采用了三省六部制,各个省份的名称也就被改成了四川道、山西道这样的称呼。

用行省来称呼其实是蒙古人的做法,改省为道反而是复古,因此并没有什么阻力。

在刘锡命的官职设计当中,正一品就相当于后世的正国级,正二品为副国级。

正三品相当于省部级,正四品则是副部级。

正五品对应厅局级,正六品对应副厅局级。

正七品和正八品当然就是县处级和副县处级了。

只有九品特殊一些,正九品对应乡科级,从九品对应副乡科级。

至于之间的从一品,从二品则主要是用来区分资历、薪俸、排序等用的。

除此之外,吕宋此前就在使用的吏员制度也被完全套了过来。

现在吏员可以从从九位上晋升到正五位上,吏员主要是为了解决级别和待遇的问题。

吏员转任官员,不仅要参加考试,而且还要降等使用。

比如正五位的吏员,转为官员只能担任正六品的官职。

这也是为了避免有人利用吏员升职较快这个空子。

熊伯龙的一通专业性解释总算是让张三异和谭凤祯了解清楚了这其中的门门道道。

张三异还是有些郁闷道:

“这么一来,将来升官可真是太难了,一旦到了地方,各地自己的长官能否看得上你还得另说,真是造孽。”

“哈哈哈,不然不然。”

熊伯龙大笑摇头。

“你以为我光禄寺是做什么的,陛下早就有话,光禄寺要从中央一直管到地方,为了避免地方失控,地方官吏的任免也必须由光禄寺来经手。”

“当然了,除了主官之外,其他具体的提拔人选可以由当地光禄院研究之后,报各地议事会批准后再由光禄寺决定,所以啊,我等中央官员到地方去还是有些优势的。”

“原来是这样”,张三异当下恍然,难怪熊伯龙看上去心情不错。

议事会就是刘锡命在地方上设置的内阁。

比如每个道,同样由总督、巡抚、中纳言,同时在副总督、布政使(副巡抚)、光禄院、宣化院等重要部门中另外选取四人一起加入议事会。

议事会的作用就相当于我兔的地方党委常委会,所有的重大决策事项都必须由议事会商议形成文件之后决定。

议事会是由总督领导,但是采取集中民主制议事,将来出了问题,这些记录在案的决定都可以用来追责。

同样的道理,府县乡也都是如此。

有后世我兔摸着大毛趟出来的经验,刘锡命一开始就站在了巨人肩膀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