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 遭了,山城已经满是喇叭裤-第2/3页



  站在驾驶舱前面的甲板,刘春来挥手告别了眼巴巴望着他的杨翠花跟田丽两人。

  运猪的货船不大,船上除了两名船员外,还有个喂猪的。

  刘春来从兜里掏出烟,给船上几人各自散了一支,就跟他们开始变得熟悉起来。

  “你这可是好烟,那边肉联厂的领导都很少抽这种高级烟的……这喂猪的活,可轻松了,60年前,咱们那都是木船,靠着水溜漂到山城,得好几天呢……这猪呢,饿不得,饿了掉膘不说,还少不少称,这个可不好交代……”

  喂猪的汉子在得了刘春来的烟后,打开了话匣子。

  从他的口中,刘春来了解到了不少这年头山城的变化。

  “你可不知道,那城市有些魔性,穿的衣服裤子可怪了,最近小年轻流行穿那种像扫把一样的裤子……”

  刘春来听到这话,顿时急了!

  喇叭裤已经在山城流行了开来?

  原来他就知道,可能已经流行开了。

  78年10月,《望乡》跟《追捕》两部电影引入国内,引发了中国服装业的巨大潮流。

  狮子头、蛤蟆镜、喇叭裤、肩膀上再扛一个四喇叭录音机,往街头一走,就能吸引无数年轻人羡慕的眼光跟大妈大婶们的白眼。

  最开始喇叭裤兴起的时候,学校规定裤腿不能超过8寸,否则受纪律处分;工厂不准出现喇叭裤,否则将会被扣罚工资;很多年轻人父母更是直接行动,拿起剪子剪掉孩子的喇叭裤……

  当年更有无数大叔大妈们给《首都日报》写信,建议加强道德引导,更会在街头抓穿喇叭裤的青年,把他们押着游街……

  首都一开始是这样,而这种潮流,要在西南第一大城流行,需要时间的。

  刘春来原本还以为,刚开始流行起来。

  那样一来,仅仅是从县里收购那些卖不出去的工作服,都能捞一笔起步资金。

  “刘春来,别慌!别慌!这年头练摊很容易,根本就没几个人能跟你比经验……”刘春来安慰着自己。

  哪怕原来他本来就没有报太大希望。

  可通过田丽的事情,能了解到整个四队的情况有多复杂。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张罗各种事情,那是因为没做出成绩,根本没人信服。

  “春来,你咋了?”刘九娃发现了刘春来的不对头。

  “估计晕船,我先躺一下……”刘春来可没法解释。

  开始思索对策。

  如果真的流行开来,就说明练摊的已经多了,不仅卖高价不容易,连时间上,也不会短。

  只能走批发的路线。

  可最开始,批发也不适合他们村里走。

  靠着规模来获得更多利润,对于只有六台缝纫机的小作坊,根本不现实。

  一天都生产不了几十件。

  那就只能在别的方面做文章。

  不知道具体情况,刘春来也没法拿出应对方案,只能先放到一变,从经常跑山城的几人口中进一步打听山城的情况。

  交通不便捷,通讯不便捷,他们村距离山城又比较远……

  一时间,刘春来心中闪过了很多思绪。

  运猪船的速度很慢。

  晚上江上会起雾,船怕出事,都会在固定的地方停泊,第二天再出发。

  刘春来心中虽然急,可也没法催促开船的,只能忍着。

  虽然味道难闻,除了刘春来有感觉,其他几人都习惯了这种味道,也没谁嫌臭。

  第一天晚上,早上煮的鸡蛋,到了晚上就有味道了,可众人都没觉得有问题,如果不是刘春来坚持,根本舍不得当天晚上就把那么多鸡蛋全部吃掉。

  跑船的工资不高,一个月30多块钱;喂猪的,一个月更是只有12块。

  好东西,大家都舍不得吃。

  船的速度太慢,一直到第三天下午两点多,远处一座城市浮现了出来。

  山城,终于到了。

  “九叔,那就是山城?”刘志强也兴奋起来。

  当过兵,算是出过远门。

  可他当兵,就从县城武装部上了车,然后到达驻地,退役后直接回来……

  根本就没去逛过。

  “这里还是郊区呢!”

  刘春来看着越来越近的城市,直接把心中的思绪抛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