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李孝庭的绝技



  倒二的节目是季小晨和王小山。两个小字辈的演员,季小晨和王小山同为冯孝云的徒弟。演出风格没那么闹,并且偏文哏,所以这场让他们俩倒二。

  倒二也叫压轴,好多人以为压轴是最后一场,其实不然。听戏听的是大轴,大轴才是最后一场,大轴的前一场为压轴。

  季小晨作为压轴出场,十分开心。

  俩人要和说一段地理图,地理图是很平稳的一段节目,前面不论怎么铺垫,也得走清河沙河昌平县。

  季小晨语速较慢,这也正好让爆笑了一个多小时的观众们降降温,舒缓一下观众们的情绪。

  二人上了台,对着观众深鞠一躬。

  季小晨长得很正,大众脸,大众的身材。一副先生做派,道:“上的得台来要先做个自我的介绍。”

  “对,应该的。”王小山捧道。

  季小晨道:“学生叫季小晨,是冯孝云先生的徒弟。”

  “是。”

  “站在我边上的这位啊,也是我师父的徒弟,我师父的开山大弟子,我的亲师哥,王小山老师。”季小晨介绍道。

  “不敢称老师。”王小山个头不高,小圆脸,华文社所有演员里他的身高排倒数第二,倒数第一是周冬雪。

  季小晨一字一句道:“其实您各位来看,看得是谁,看的是我们小师叔张云声老师。”

  “对。”

  “我们俩的作用是什么呢?”季小晨自问自答道:“演出一整场,不可能让张老师一直演,得给他们休息休息的时间,也让您各位换换耳目。”

  王小山道:“是这么回事儿。”

  “让两位老师下去喝口水,也让您坐了半天的各位去趟厕所。”

  “是。”

  季小晨坏笑道:“所以我们这场,就是您各位撒尿,张老师喝水的时间。”

  季小晨的砸挂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观众们笑了,后台的众人也是一惊。

  因为以前的季小晨演出太刻板,完全是学着六七十年代电视里的老录像演出,照本宣科,包袱抖得也没那么响。

  今天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都会砸挂了。

  要知道,以前的季小晨根本不会砸挂。

  董孝艺坐在后台,听着师侄的节目,满意地点了点头。

  王孝楠瞧了董孝艺的模样,问道:“你教的?”

  老董笑道:“提点了那么一两句。”

  张奕和李孝庭正喝茶呢,听到季小晨的包袱,俩人一口茶水喷出来。

  李先生瞅着二人乐呵呵地说道:“你别说,还真像。”

  茶也是黄的,尿也是黄的。

  张奕和李孝庭嘟着嘴,老先生坏啊!

  台上,季小晨看着台下。因为是一直在卖加座,所以剧场里本来的过道都堵着人,厕所靠西侧,坐在东边的观众想去卫生间就得一点点往西边挪。

  “啧啧啧啧啧,这俩大哥去个厕所多不容易,跟取经似的。”季小晨看着满头大汗的观众调侃。

  观众们都被逗笑了,华文社现在的剧场里要去趟厕所的确不容易,人太多,根本不容易迈脚。

  季小晨的风格就是说话很清楚,不快不慢,肢体动作较多,一板一眼有点戏架子样。

  俩人的地理图说的规矩,但又不失活泼,观众看得很舒服。

  二人下台,周冬雪报幕后,张奕和李孝庭二人再次上台。

  这场节目是学小曲儿,学小曲张奕不止一次表演过,每一次表演他都会在节目里唱几段新的曲牌,或者大鼓,或者一些小曲小调。

  今天张奕在台上唱了一段乐亭大鼓,又普及了一些小曲儿的故事。

  在节目的最后,张奕讲道:“刚才唱了不少大鼓,和地方小曲,其实来说咱们京城也有,只不过都快失传了。”

  李孝庭也说:“对,主要是现在唱曲儿的越来越少。”

  张奕说道:“虽然咱们这失传了,但好多地方戏曲学过去还有所保留。”

  “您给说说。”李孝庭知道张奕要说什么了,之前对活的时候俩人对过,为此他还特意熟悉了一下单弦。

  李孝庭打小跟着赵永义,会的手艺最多,主要是小时候什么都练。

  也不是他特别愿意练,那会儿见到一种乐器,赵先生就问他,“爷们儿,喜欢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