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由线成面



  无以数计的虚空航道里,血液汩汩流动,更多的创世纪爆炸则正在相邻的道标世界之间不断地炸响。

  道标世界之间的空隙正在被切割和分解,它们就像是大桥的桥墩,而以它们为基础布设的更多的中继世界就像是架设在桥墩之间的大梁,它们足以肩负起快车道的任务,让帝国的舰船能够通过这些世界缀连成的长链,在可以被接受的时间里前往更加遥远的虚空深处。

  不同于它们需要靠隐藏自己的存在来保证安全的时候,现在的一切,都是在正大光明中进行的。在假设大桥的“主梁”的过程里,不仅有帝国舰队的全程保护,甚至,在桥梁附近还出现了“圣音礼赞”、“三垣分立”、“四象长歌”和“暗夜守望”等虚空要塞作为固定的守卫平台。这些武装力量的出现标志着帝国内部秩序的对外延伸,同时也表明了帝国远征风顶的决心。

  在帝国的工程队伍以远征军的姿态活动在远离帝国疆域的虚空航路上时,在这些航道的周围,帝国的队伍也同样没有闲着。部署于航道周围的舰队需要做的事情,是将航道附近的世界、世界碎块或者秩序场残骸等可能干扰航道安全的东西拉离航道。

  构成这些队伍的舰船全部都是拖曳舰,而这些拖曳舰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掠夺舰。

  这些舰船的“血统”并不“纯粹”,它们的最初设计并不来自于帝国,而是来自于帝国的缴获物。

  曾经有一场战争,那场战争摧毁了一支迎战断裂带的帝国舰队,而正是那场战争催生了以SCFLG—XM—27欧西亚级反超形而上环境战斗要塞和SCFLG—XM—28伊如西亚级反超形而上环境战斗要塞为首的、专门针对反超形而上环境的帝国特种舰队。

  不过,帝国在那场战争中的收获还不止如此。

  在那次战争之后,帝国注意到了该文明所遗留的残骸中的“特殊拖曳船”。那些拖曳含有反超形而上环境的世界碎块的舰船经过了专门的设计,它们定向操控信息并且维持其自持性的能力相当强大。而这一能力的存在则意味着,这一型舰船很适合拖曳大型的信息体,并且能够保证被拖曳的信息体不被损坏。

  帝国吸取了这些缴获物中的部分技术理念,然后制造出了可以为自己所用的版本。

  如果是在帝国的内部或者帝国的周围,这一步相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星明帝国治下的秩序疆域内,世界排列相对密集,世界之间的世界邻域彼此交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向大致均匀的环境稀释了定向出现邻域互动的可能性。所以,在帝国境内出现足以导致非正常的跨世界活动出现的可能性反而很低。

  加之所有的帝国处于帝国掌控之下的世界均配有主权枢纽,主权枢纽不间断地监控着流入流出世界的所有信息,即使那些小概率事件真的出现了,主权枢纽也能将它们及时遣返或者消灭。所以,在帝国境内不必过于在意这一问题。

  但是,在这些远离帝国的虚空航路中,情况就不一样了。

  大量的实际观测记录表明,由于更多的受到位于“航道前方”与“航道后方”的世界产生的世界邻域所带来的影响更大,在这些世界周围的世界邻域在固定的方向上叠加起来,这使得沿着航道进行跳跃时变得更加容易,但是同时,这也使得航道的“侧面”均暴露在虚空之中。

  虽然减弱的世界邻域减弱了导致跨世界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但是由于这一区域的世界邻域减弱,它们的“设防程度”也会出现相应的降低——这会进而导致外来的、带有世界邻域的信息体对航道的干扰比预期更强。

  所以,必须保证航道周围的相对净空状态,否则,在航道中行驶的舰船很容易被航道周围的大型信息体以“穿越”的方式拉走——这可能会导致帝国造物出现在还未探明的、有智慧存在的世界中导致相关的智慧文明受到影响,也有可能会导致帝国的造物受损......

  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事情无论发生哪一种,都有可能招来十分麻烦的后果。

  ......

  “这一段的航道周围的虚资讯活动较为频繁,未来在航道周围产生自发的创世纪活动的可能性很高,应该对这一段航道设置永久性的保护性套管,套管可以参考在之前施工时包围在航路之外用于保证临时环境稳定的“世界沉管”,但是其中的部分参数需要做出调整,并且需要调整接头部分,保证保护套管不会干扰航路之后的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