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蓝田吕氏



  蓝田县城西五里,官道旁边的一个市镇边上。

  一群人围着一个青衫说书先生,正听得入神:

  “……那西贼一百八十骑,如下山猛虎直扑杨家将……

  ……吴长风一把鬼头大刀鬼神辟易,杀敌无算,生生挡住了鹰愁峡的通道……

  ……这姓乔的乃是一名河洛农人,临危不惧,直趋杨将军马前,如此这般说了一遍……”

  王磊骑着一头毛驴,走到了这群人身后,侧耳倾听几句,不由得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这说书的也太夸张了,一百八十骑,估计一品堂得倾巢出动了。

  不过,这大致情节还是一丝不差的。

  如此详细的情节,不是当事人又如何得知。

  这事情才过了三五日,想不到竟然已经传遍关中了么?

  杨家将不会如此张扬,那便肯定是丐帮的手段了。

  长自家志气灭他人威风的事情,天下第一大帮自然是乐得宣扬的。

  不说王磊在那里腹诽,他这一声轻笑,早惹怒了旁边一个少年郎。

  “呔!你这过路的好不晓事,我汉家儿郎杀贼,如何能嗤笑!?可是有所不满?”

  王磊闻声扭头一看,路边一辆马车上盘腿坐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指着自己叱责。

  他不愿生事,连忙拱手道:“非也非也,我并非嗤笑汉家儿郎,乃是笑这西贼不自量力而已。”

  少年听了放哼了一声,挥挥手继续侧耳去听那说书的声音。

  王磊抬眼看去,眼前正好是三岔路,便拱手又向那人道:“小哥请了,在下过路至此,见有三岔路口,不敢请问桥村如何走?”

  那年轻人听了他的话,陡然抬头问道:“你到桥村何事?”

  王磊道:“我从洛阳来,寻访卫州吕姓后人,有家信传来。”

  那少年一听这话,登时便跳了起来:

  “我听你口音须是洛阳人,你可别骗我,因我正是吕姓后人也!”

  与此同时,那马车后也站起了四个彪形大汉,显然是保镖之类的人物。

  王磊见了不由大喜,追问道:“不敢问小郎君名讳?”

  少年看了看身旁众人,也不怕王磊诓他,当下道:“吾吕姓迁至蓝田已经三代,我乃吕大临也!”

  哈哈!王磊这下不由得心里乐开了花!

  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没错,王磊此行蓝田就是冲着这吕家而来!

  这吕家可着实不简单,其祖籍卫州,乃是后世的卫辉,据说这里乃是西周姜太公封地,后人便以吕为姓,延绵不绝。

  而这蓝田吕家则是从吕大临祖父吕通时因任官迁至此处,后兴旺发达。

  吕大临父生六子,五子登科,可惜一子早夭。

  如今在世,年长的吕大忠40岁出头,正任定国军军事判官。

  吕大防36岁,正在朝中权盐铁判官,乃是日后的宰相,有名的旧党首领。

  吕大钧34岁,正在延州监折博务,和吕大防一样也是财政官员。

  而面前这位吕大临虽一生官职未显,却是几兄弟中学术造诣最高的,兼学关学和洛学,后治金石,被誉为华夏考古学鼻祖。

  吕氏六子,以此四子闻名于世,史称吕氏四贤。

  吕大临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吕大观,此时年方19岁,也是机灵得不得了。

  这样一门英杰,在北宋也只有三苏可以相提并论了。

  吕家上下与关学宗师张载张子厚都是师友之情,兼师洛学之二程,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学术上都在北宋占有重要地位。

  虽不似欧阳修、范仲淹和王安石那样光耀千古,却也是名副其实的当世中流。

  王磊的记忆中,《荣归》世界的李国凯乃是香江豪商,颇通文史,以古鉴今,所以王磊在从潼关西行之前,便梳理了自己的计划,分析了利弊,决定将自己的破局之路放在吕家身上。

  王磊心中的念头也就是一转,连忙对着吕大临一揖到地:

  “见过吕家小郎君,千里西来,在下幸不辱命。”

  吕家是书香世家,见王磊彬彬有礼,吕大临连忙还礼道:

  “既然如此,还请先生随我到寒舍见过家父。”

  说罢也不听书了,直接带着王磊上了马车,往东北岔路迤逦而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