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历法(感谢众书友的打赏,第五次加更)-第2/3页



  而中国的农历则比较特殊,它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的一个月是29.5天,但是它通过在一个长周期插入若干个闰月的方式,使得不同的年份分成12个月的普通年和13个月的闰年两种,平均周期接近于太阳年。

  同时,农历中又有“节气”的存在,以立春为始、大寒为终,实际上就是以太阳年为周期划分出的二十四个特殊的日子,是指导农业生产的关键。

  节气和阴历的日期并没有对应关系。后世的现代中国人如果翻一下日历,就会发现每年的节气在公历中的日期都是差不多的,而在农历中的日期则跳动很大。这就是因为节气和公历都是按太阳周期运行的,所以有着相似性,而农历以月相纪日,实际上并不农。

  这种阴阳合历,看似很先进,实际上用起来并不方便。将太阳和月亮的周期拟合起来,在数学上是很复杂的,更别说古代由于观测条件所限和宇宙观的不完善,并不能准确测出两者的周期,因此阴阳合历经常出现误差,需要时时修正。

  宋朝开国以来,就一直没有把历法理顺。宋历的骨架仍然延续唐历,经常修修补补,但始终没修到正轨上。北宋时,沈括受不了这种情况,怒道:“这么修修补补有毛用?干脆不用月相了,全以太阳年为周期吧,二十四节气分成十二个月,不是正好吗?”

  这就相当于用节气把一年划分成十二个月,每月30天或31天,思路和公历其实是一致的。虽说不能像阴历那样,一看月相就大概知道今天是几日,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就算知道是几日又有什么用呢?对农业生产有用的是节气,就算知道今日是几日,还是要回去查黄历才能知道离某某节气还有几天的啊!

  十二气历则截然不同,只要知道今天是几日,就能大致知道今日在一年中的位置,农业生产也可以从以24个节点为准进化到以某个确定的日期为准,用起来其实更方便,也更能指导农业生产。

  但在当时,这无疑是破天荒的异端思路,被主流舆论喷了个狗血淋头,这个历法连试行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雪藏了。

  顺带一提,十二气历后来又被算命术士捡了去,而且搞得更复杂了,在阳历年十二气月的基础上,用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也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把好端端一个先进历法用成了神秘学。

  一个人的八字,其实就是他的阳历生日,算命术士的所谓“掐指一算”,实际上就是知道了你的阴历生日之后,开始推算对应的阳历日期……

  不过农历也并不无可取之处,海上的潮汐与月相有很大关系,而季风又与太阳年有很大关系,所以用于指导航海是很合适的。

  历史在这里似乎开了个玩笑,擅长农耕的东亚采用了利于航海的阴阳合历,而擅长航海的欧洲人则用了利于农耕的纯阳历,真是造化弄人啊!

  东海人登陆之后,由于日历失灵,所以采用了与当地一致的传统历法。就算他们想用公历,但后世通行的公历是16世纪才颁布的格里高利历,现在还没诞生呢……欧洲人当前用的是误差更大的儒略历,学它干嘛?

  后来因为航海在东海人的生活中愈发重要,因此阴阳合历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下来。即使东海觅天台想制定更精确的历法,也只是想在现行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修正。没想到南宋竟然有人比他们还激进,想一步到位施行十二气历!

  秦九韶给赵昀推销了一番十二气历的想法,赵昀听着也有点道理,命人把沈括的著作找来简单读了一下,确实感觉到此人是有大才的。之前那个北极星的问题,其实就是沈括提的。他虽有些意动,但看了当初的议论,也知道这事阻力会很大,因此没有贸然推进,等到了今天发现王泊棠对于天文颇精,所以才起了询问的想法。

  王泊棠大张着嘴,然后怕失仪赶紧闭上,向赵昀行了一礼道:“官家,此历大善,若推行天下,乃万世之功。但其与祖宗之历相悖,贸然推出,恐引发轩然大波。”

  秦九韶听了,立刻也转身行了个礼,说道:“若祖宗之历不可变,那此时我们仍需用夏历呢!历朝历代,修历都是盛事,怎会不可变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