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位置移动



    这里想到战争,为了等下的舌战,邱枫烈是在有意发散思维,分散注意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不被对方挑动,免得在之后的谈判中露破绽。

    而现在要去快捷通道站点,思路自然就往这方面飘了——

    气体、液体、固体都是越“深”压力越大,而最“大深度”不外乎完全贯穿整颗星球。

    所以用“打穿地球地心的引力弹弓”的思路,在大质量高密度舰体内拉一条笔直通道,靠质量效应拉出零点零零级的光速来,然后靠动力服或者“胶囊舱”来制御加速度对人体的破坏力,让人员在通道里安全亚光速移动,数秒内往来舰内。

    而这样的“通道”,一般被统称为“快捷通道”。

    由于是建在致密舰体内,星舰舰体并非一块死钢铁,宏观的实心铁块放大倍率到微观层面上看,包括舰船龙骨结构,全部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纳米级别的工厂,实现着舰船全部功能。

    传统地球观念的邱枫烈,当年刚穿越,有段时间一直以为“对变引擎”的“这个引擎”,跟地球上汽车、坦克、航母、飞机的一样,是安置在一个专门的引擎舱空间里的,直到有一次亲眼见识了更换到了年限,老化的对变引擎——星舰如同魔方一样,一块块拆开来,然后把里面中心的,跟其它金属几何体看起来没两样的一块给搬掉更换……

    引擎就是墙壁,墙壁就是引擎……再次认清了整艘飞船都是实心的这个概念。

    应该说,基本上未来什么机械设备都是如此,也正是由于没有了冗余空间,才能把古代庞大的机床、设备,都做到十分小,一台超级个人电脑的运行部分,也就一颗纽扣中间那一块。

    悬浮车也是如此——一栋四面明明都是墙壁的房子,里里外外空空荡荡,空间巨大,看不到任何功能性机械结构,但它就是可以飞起来……

    而快捷通道跟悬浮车最大的不同是,公共空域可以走很多车,还可以各个方向任意来车,但快捷通道一次只能走一个人,几百、几千公里的快捷通道,一次只能输送一个目标,这是底层物理定律决定的事情,设计原理如此,并非靠科技可以改变。

    至于建造多条快捷通道,那就违背了战舰设计上减少“空腔”的稳定性原理,为了折跃稳定,甚至民航都会控制贯通式空腔的数量。民航在设计上,会用分节、错误、多段等舰船结构手段来优化快捷通道,毕竟没有水平面没有重力方向,立体结构球型空间设计,可以做到很多奇妙的事情。

    当然军舰设计,就算是补给舰,从古至今都是直接一刀切,最多一条快捷通道,就算是玉门关号上也是如此,那么如何解决每天百万、千万人次的舰船内外进出问题呢?

    这就用到“胶囊舱”了。

    “小”的快捷通道,一般直径在半米到一米之内,出入口如同医疗维生舱,躺下去后被打包成一粒“胶囊”,然后这粒胶囊就会被塞进炮膛里一样,被运送到快捷通道里发射到目的地……胶囊舱不知道用了几十万年的老词,就是这样来的。

    一般星际战舰,比如古代主力舰蜜莉多菈号上的快捷通道,就是这个模式,多个打包好的胶囊一串联固定,就可以一次往目的地发射多个人了……当然主力舰一般只有舰长一人,最多加上护卫十来人,不用打包串联,一个人直接动力服躺进快捷通道也完全没问题。

    所以看起来快捷通道的模式像是地铁,但其实有一堆差异,比如进了同一截车厢,所有乘客就得同上同下,不可能在中途站下,而且一般星际也没有中途站,就起点机库到终点生态区,中间全是实心的舰体。

    而玉门关号的快捷通道十分粗,可以制造“集束胶囊”,不但串联,还能并联,可以三十六串胶囊舱串“绑”成一束,这样发送量就是原本的三十六倍,自然轻松满足客运吞吐量需求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