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花之争(八十九)-第2/3页



  为了获得好收成,农民想尽一切办法,为了不让大风将稻子吹倒伏,他们把几颗稻子揽成一束,让稻秆互相支撑,在遭受风灾威胁的地方他们也用同样的办法处理甘蔗,并将甘蔗叶捆扎在一起,好似给甘蔗罩上了一个天然雨罩。

  但是与茶农对茶树的细心呵护比,这些举措都不值得一提。茶树这种灌木可以长得很高,茶农却会定期修剪,将其生长高度限制在5尺左右,同时还要经常给茶树修剪,茶树的主干会长出许多茂密的侧枝。

  广东的花园里也有小茶树苗,它们和武夷山大面积种植企鹅长得粗壮的茶树完全不同。至于说哪种土壤更适合茶树生长,精于观察茶树的行家也难拿出一致意见,李明神甫认为茶树觉得茶树适合生长在沙砾里,而杜赫德神甫则认为无砾石德沙质土壤更适合茶树生长,某位罗马教士断定茶树适合种植在高地上,土地应该保持湿润,但不能是泥浆型土壤,沙质土壤不会妨碍茶树生长,但砾石型土壤却会给茶树带来损害,因为茶树不耐旱。

  长在背阴处的茶树叶子生长缓慢,在卷动茶叶的时候就会发现,叶片汁液不饱满也不丰富,远不如朝阳处的茶树叶。

  采茶工作是一项细心又费时的劳作,因为叶片要一片一片得摘,还要刻意在叶柄处留下一小段残梗,便于萌发新叶。茶农采摘茶叶的速度非常快,一个茶农平均每天都能采12斤茶叶,他们的双手在茶树上左右飞舞,茶篓很快就装满了,随后立即被清空,采摘时只是发出轻微的声响,就像是微风吹拂树叶发出的声响,基本上没有其他声音,这个活干起来有点单调。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采摘过程中他们会唱歌,然后变成一种名为“对歌”的游戏,歌声会传出去很远,也许从武山飘到夷山,又或者从夷山飘到武山。

  来到第一个舶靠的村庄时,尼克成为大家关注的目标,他被当成了某种半人半猫的多毛动物,有人好奇得跑来看,也有人感到惊奇不已,还有人低声议论,各种猜测铺天盖地而来。

  现在尼克知道为什么沿岸村庄的居民会朝着他挥手了。

  好奇者和不相信此事的人跑到他的面前,毫不拘谨得要他给他们看看“爪子”,甚至还请他挽起袖子给他们看,他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众人发出一阵感叹和笑声。

  那个官员将他们赶走了,向尼克解释不要理会这些乡野山民。

  采茶结束后,茶农把茶叶交给制茶人,制茶工艺差别很大,主要看是制作红茶还是绿茶。除了发酵工艺外,红茶与绿茶的区别还在于烘干快慢及程度。欧洲人对绿茶有一定偏见,觉得茶叶是因为在炒制过程中用了铜锅,才染上了有毒的绿色氧化物,这是个滥用逻辑学的推断,因为尼克亲眼看到制茶工人用铁大盆来烘培红茶和绿茶。

  无论是烘培白毫还是拣焙茶,或是屯溪茶、珠茶都是使用铁制容器。炒茶完全靠手,每次只炒两斤,炒茶工不断得用手搅拌,直到双手无法忍受滚烫的铁容器为止,而且在炒茶过程中茶叶在滚烫的铁容器中噼啪作响,渗出一种汁液,会给皮肤带来伤害,因此炒茶是一种很辛苦的工作。

  另外有意思的是茶叶的名称都有含义,有的名称指的制茶艰辛过程,如功夫茶的意思是花费了很多功夫,拣焙茶则是精心挑选,熙春茶末是指熙春茶的残渣,是用熙春茶的碎末制作的。熙春茶在绿茶当中排第三位,行家认为品质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御茶和松萝茶,松萝是这种绿茶的产地,这三款绿茶都产自江南和浙江省。

  这后几种茶叶也用和炒制武夷茶相同的方法来制作,但手法更细腻,炒制得更精细,时间也更长。经过前几次妙制之后,茶叶要放入密封罐里至少存放五六个月,然后再炒制。随后再用旋青和硫酸钙对茶叶着色,靛青用于上色,硫酸钙用来定色。

  还没有哪个西方旅行者见识过茶叶烘焙方法,这一方法一直都是国家机密,但是关于绿茶有毒的说法都是先前去过的旅行者们道听途说的,有人还说中国人训练了猴子去采茶,还把这项工作留给处女去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