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花之争(七十三)-第2/2页



  小到请安、谢恩、百姓琐事,大到军务、外交、机密情报都可以用奏折禀报。雍正即位初期并无固定格式,只规定了皇帝在奏折上用朱笔批示,这种奏折被称为“朱批奏折”,即便皇帝写下“知道了,钦此”也算,朱批谕旨也是官员决策、行政的重要依据。

  朱批可以是皇帝本人,也可以是军机大臣代为拟写,同时上奏折的制度也扩大到了所有总督、巡抚、布政使。因此议政大臣会议虽然还存在,却已经逐渐沦为摆设,最终被乾隆皇帝废除,八旗共治的最后一丝痕迹也不复存在了。

  康熙皇帝规定臣僚们的奏折必须亲笔书写,如不能自己书写,可由亲近子侄代书,但必须在奏折结尾说明。

  一般奏折每幅六行,左右两幅为一开,每开十二行,每行二十六个字。南北朝及隋唐时期流行骈文,词藻华丽,但有时词不达意,康熙要求奏折内容不需要计较“工拙”,却必须要词能达意。

  从实际情况来看,写奏折的官员唯恐折中所言不当受到谴责,莫不小心翼翼、谨慎从事,因此写奏折时一般都是由有学识、经验丰富的幕僚执笔。

  等还完了钱之后,内务府大臣令一个乌拉带着举人去了文华殿大库,里面存放着康熙年间起的臣僚奏折、朱批奏折、诏令等,里面的东西不可以带走,但是举人可以在里面看完。

  大库不远处就是文渊阁,明末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文华殿大部分被毁,只有武英殿尚存,勒令重建,一切按照明制。

  乾隆年间在圣济殿的遗址上修建了文渊阁,这里是皇家藏书楼,一开始是专门为存放《四库全书》而修的,不论是规制还是理念都模仿的浙江天一阁,在到处都是红墙黄瓦的紫禁城里,它是黑色的琉璃瓦、油漆也是以冷色为主,逢春秋仲月皇帝都要在文华殿举行经筵,殿试阅卷也在文华殿举行。

  科举考试是踏上仕途必不可少的环节,但严格禁止卑贱者参加。所谓卑贱者指的夷人、奴隶、罪犯、刽子手、衙役、戏子、乞丐、盲流等。

  “夷”当然不是指的满族人,虽然他们也要与汉人区别开来,这里的夷主要指的是尼克这种欧洲人,不论是郎世宁还是汤若望都不是以科举入仕的。

  当法国人热衷于追捧“中国风”的时候,德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却用科举制度作为武器,反对欧洲贵族世袭制度。

  自古以来欧洲的官爵都是世袭的,除非有战功受到国王的封赏,欧洲的中世纪才充满了战争。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选官制度和柏拉图“哲学王”的思想很契合,他们反对封建世袭制度,人人都能通过平等竞争进入仕途。

  波拿巴冷笑出声。

  乔治安娜一个字都没说,干巴巴得继续读。

  这个规定意味着尼克不可以考科举,却可以考秀才,有了秀才的功名,他也一样可以不用担心用刑,并且可以上堂不跪。

  这种社会差别并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由人的偏见设定的,要想获得好身份,需要三代人从事值得人尊重并且对社会有用的职业。

  尼克反对这种歧视,举人却对他报以苦笑。

  “鄙人倒是会写奏折,但你觉得皇帝会管我们的‘闲事’么?”

  举人的自称让尼克萌生了一种怜悯之意。

  “想脱困,咱们还必须另外想‘折’。”举人轻描淡写地说,又喝了一口酒,咂巴了一下嘴,好像很惬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