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花之争(二十四)-第2/3页



  这不符合程序正义,却符合自然正义,尼克觉得村民更需要的是这些,而不是那些神仙精怪的故事。不过,要是尼克也是满清的文人也会写鬼故事,即使是这样也要担心写着写着,写书人不会自己也变成鬼,成为文字狱刀下的祭品。

  尽管提督充分得贯彻了道教的“无为而治”,他的这种管理的方式却给他赢来了好官声。提督的工作包括镇压叛乱和安定地方,与广东相邻的广西远不如广东那么稳定。一是因为移民问题,广东和湖南过剩的人口迁徙到了广西,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他们到哪里都会开荒,而广西的土地贫瘠,并不适宜耕种,玉米这种高产的作物便被广泛引入山区。

  山区人口暴增,而当地苗民以打猎为生,野猪是他们的主要猎物,野猪跑到了玉米地中大肆破坏,苗汉之间的空间界限被撤销了,两族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激烈起来。

  另一方面是因为宗教问题,移民背井离乡,渴望群体之间的互助,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匮乏给了白莲教的传播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入伙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对于困苦无靠的移民很有吸引力,再者接连的战乱和吏治不到的山区,也让一部分脱离了宗法制度的人们选择了依附白莲教。

  广西是个多民族聚集地,有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等,这些民族还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结构,不仅语言文字不通,而且习俗也大相径庭,至今他们依旧保留着火把节和走婚的家庭方式。

  等你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你分得清他们是在庆祝节日还是打算袭击村庄?

  白莲教提倡“吃大户”,而这些“大户”之中不少还是土著居民,他们世代积累的财富比移民带去的多多了。而土著中的痞棍常与差役勾结“无风起浪”,再加上乾隆朝廷以霸治白莲教,各地教徒被搜捕屠杀,而官吏趁机罗织,“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

  这导致了当地人面领两个选择,要么选择入教,入教就可以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要么不入教,这样不仅会失去所有庇护,被官府、土著、白莲教欺压,而且物资短缺造成的困窘时时悬在头上,川楚白莲教起义饿死的比战死的多,这种困境把白莲教武装逼出了山区,涌向关中与成都平原。

  他们理论上不该出现在广东地区,但凡事都有例外,提督“文治”的办法不能让所有的信男信女不听僧人道士居心叵测的鼓吹。万幸的是乡绅及时发现了异常,也正是因为他们的通报,曹曦才会发现那个建在偏僻地区的白莲教秘密祭坛。

  巫师、术士、算命的在乡野间大肆泛滥,践踏朝廷法度,弄得民众人心惶惶。

  打渔也是靠天吃饭的,妈祖能保渔民出海平安,却不能保佑发财。知足者不以利自累,让他人亦能获利。

  为了多挣些钱,艄公日夜都在忙碌,以前收获颇丰,后来河中的鱼越来越少了,一日捕鱼量不足过去一个时辰。

  就因为“知足者不以利自累”这句话,举人觉得提督是可以追随的,虽然提督的家族不如他担当过私塾先生的西林觉罗氏那么人口众多。

  这个满清的官员很有意思,他给和珅写信不送礼物的时候也是“站队”的时候,太上皇退位了,又没有完全退,怎么处理他成了一个朝野上下都棘手的问题。

  郑板桥有句话,“难得糊涂”,谶语很多都是要靠自己领悟的,虽然很多人觉得民间流传的谶语不是编撰的,就是巧合。

  比如闯王李自成攻进BJ后就让自己算命先生的军事编了一个谶语“十八子主神器”,来营造自己天命所归的氛围,他就是那个刘伯温预言中的“遇顺则止”,结束大明王朝的人。

  张献忠也在争,他给国号取名为“顺”。

  如果能提前知道结果,押宝的时候就不会出错了,人们对算命和谶语才如此着迷。

  关键是谶语模糊不清,可能最后的结果与猜谜人所想的完全是两回事。

  虽然很多预言家,类似西比尔克里劳尼,在很多人眼里是无害的,她最多会说“你快死了”,但像格林德沃这样说谎的预言家会造成的危害却是难以估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