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地狱皇后(四十九)-第2/3页



  中产阶级是希望自己想上走的,就像那个在咖啡馆端盘子的侍应生,他希望自己可以有朝一日当老板,以后能开个星巴克那样的咖啡连锁店什么的,然而经济一旦变差,人们消费收缩,来咖啡馆喝咖啡的人少了,他们自己在家也可以冲,这样老板的咖啡馆会倒闭,他重新变成了底层。

  所以根本没有什么中产阶级,那只是一个炮制出来的想象共同体,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开美国车、住乡下大房子、有个家庭,还有几个孩子和一条宠物狗什么,通过电视广告给人产生画面感,好像自己也身临其境,不信就骗不到。

  平民小孩花在看电视的时间明显多于比尔那样的家庭,他父亲有书房不是么?他要是没有看过那些书,怎么知道书架上有他写论文可以用到的参考资料。

  想要变强的心很多人都有,但很多人坚持不下去离开了,就像挖井人,只需要再挖一点点就可以喝到水了,留下来的咬牙硬撑才能坚持下去。

  可这时候的人自己原本所追求的、想要的都忘了,人也活得不认识自己,有可能是华尔街之狼,也有可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这也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特点,勤奋、强者为尊。

  美国人不会像法国人一样整个夏天都用来休假,发邮件都没人回复,如果说法国人还能在要钱和要命中做选择,美国的弱者是没有选择权的,强者既要钱又要命,但至少有部分人的工资还对得起他,底层的工人则是薪水微薄,他们是被压榨攫取的对象。

  人们向神祈祷是希望死后可以上天堂,这样活着时候的苦就可以忍受了。

  宗教在底层人民之间非常活跃,即便这在高层眼里是愚昧的。

  美国底层人民和高层精英之间相差两个世纪,911事件一群消防员为了救人而冲进危险的世贸中心可能是美国最后一次集体英雄主义行为了,互联网充斥各种阴谋论,因为他们不相信政府,所以不相信地球是圆的,那又是精英的阴谋。

  一个失去了调动能力的领袖哪怕他是五星上将也是光杆司令,他的命令无人执行,希特勒最后也只剩下了最忠实的追随者,以及他的情妇爱娃还有他的狗。

  幸好那时候德国没有发明核武器,如果那个按钮掌握在那个疯子手里,说不定他真的按得下去,让柏林的百姓和盟军同归于尽。

  格林德沃演讲时说为了拯救世界,巫师应该占有他们应有的位置。

  邓布里多不赞成他,以麻瓜政客爱推卸责任的作风,世界没有变好可以把责任推给巫师,然后又来一次猎巫。

  他把那末日般的画面给人们看了,千言万语的描述也不如亲眼目睹,人主要接受信息的是视觉,但有人却用幻觉迷惑了人们,比起面对残酷的现实,幻觉要让人愉快得多。

  萨特的戏剧《禁闭》里,一男两女三个罪人被关在了地狱里,因为没有镜子,他们必须要靠彼此的凝视和语言来创造自己的形象。

  他们希望对方将自己看成希望成为的形象,然而一回到公共生活中,加尔森是个胆小鬼,伊奈斯是同性恋,埃斯泰尔是杀婴犯。

  萨特想要表达的是,人类太依赖从别人的眼光了解自己,而不是真正得认识自己,因为每一个赞美都会被抨击抵消,当他看向那面镜子的时候,看到的是成千上万的碎片。

  自我同一性常在青春期末期建立,是指青少年的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需要恒定的目标和信仰,不一定是上帝或者别的神灵,而是把多重人格统一起来,就仿佛把碎裂的镜子整合起来,重新变成一面完整的镜子,照出一个完整的人像。

  很多人在青春期没有经历过反思这一步,大家忙着考试学习去了,没有时间,接着开始就业。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